2025年9月,罗永浩在微博上质疑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得贵”,这条内容很快引发热议。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立刻否认,说要起诉罗永浩,俩人几次隔空争论,把“预制菜”这个和日常吃饭息息相关的话题推到了大家眼前。
老实讲,这事出来的时候我也跟着纳闷,平时在外吃饭,到底哪些是预制菜?商家会不会没说清楚?这时候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这三大权威媒体陆续发声,倒是把很多疑问给捋顺了。
要搞明白这场争议,得先弄清楚“啥是预制菜”。
央视新闻提了个关键信息: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出过一个通知,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
简单说,它得是工业化预加工过的,比如炒、煮、烤这些步骤都做过,还不能加防腐剂,吃之前必须加热或者再熟制,而且得是预包装的。
本来想,是不是只要提前做好的菜都算?后来发现不是,比如超市里切好的土豆丝、胡萝卜块,没经过烹制,只能算净菜,不算预制菜;还有汉堡、馒头这些主食,也不在预制菜的范畴里。
可就算定义清楚了,大家对预制菜的意见还是不少。
新华社里提到的几个问题,我觉得特别实在。
比如有些小规模加工点,环境差得离谱,之前看新闻说有家外卖店用的预制菜,原料就堆在没消毒的地上,这样的菜吃着能放心吗?还有更让人不舒服的,有些商家明明用了预制菜,却说是“现点现炒”,按现做的价格收钱。
说实话,现在生活节奏快,偶尔吃预制菜省时间没什么,但被商家蒙在鼓里,花了冤枉钱,换谁都得生气。
其实大家不是反对预制菜本身,是反对不透明、不安全的情况。
争议摆出来了,怎么解决才是关键。
央视里说的监管措施就很有必要。
比如要求预制菜企业必须查原料的合格证明,不能随便用不合格的食材;现在很多地方还提高了准入门槛,不符合标准的企业根本拿不到生产许可。
更重要的是,商家得明说哪个是预制菜,有的餐厅已经在菜单上标小图标了,哪个菜是预制的一眼能看见,这样消费者至少能选得明白。
人民日报提的三个“如何”,我觉得说到了根上。
怎么定更清楚的标准?怎么减少信息差?怎么保证品质?现在各地也在试着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湖南建了预制菜冷链中心,确保运输过程没问题;山东靠自己农产品多的优势,搞了预制菜产业集群,从原料到生产都能把控。
说实话,预制菜要想长远走下去,光靠监管不够,企业得主动透明。
比如有的企业开直播让大家看生产车间,原料从哪来、怎么加工的,都看得清清楚楚,这样才能慢慢让大家放心。
说到底,三大媒体发声,核心还是想让预制菜“规范起来”。
它不是坏东西,能帮大家节省时间,也能推动餐饮行业提高效率。
但前提是,得让消费者吃得安全、选得明白。
商家别再藏着掖着,监管再把好关,这样预制菜才能真正帮到大家,而不是变成大家吃饭时的“心病”。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