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家大宝刚添加辅食那会儿,我婆婆天天看着孩子的小胳膊小腿发愁:“哎呦,是不是没吃饱啊?你看隔壁家陈阿姨的小孙子,胖乎乎的、、、、、、”
于是,“再喂一口”、“把碗里的吃完”、“奶冲浓点顶饿”就成了我们家里的日常。
直到有一天,宝宝开始口气酸酸的,晚上睡不踏实,小肚子鼓鼓的,便便也成了难题,我和她去社区医院,医生告诉我们,我们这样的喂养方式有问题,这样会加重孩子脾胃的负担。
相信很多爸妈都和我们当初一样,在喂养的路上,像个小心翼翼的探险家,生怕孩子亏了一口。
经过养育两个孩子和做了多年的母婴博主后,我想大家聊聊那些看似“为孩子好”的喂养方式,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悄悄伤害着宝宝娇弱的脾胃。
“锅里就剩一口了,宝宝乖,吃完它。”
“你看碗底的小花花,不吃掉它该伤心啦。”
这些话是不是特别耳熟?

宝宝的胃只是一个容量有限的小口袋。宝宝的胃容量和他的小拳头差不多大。如果过度喂养的直接后果,就是脾胃罢工。
那么多食物涌进来,小小的脾胃超负荷运转,时间长了就会发热、磨损。表现出来的,就是积食、口气酸臭、舌苔厚腻、晚上翻来覆去趴着睡。
当宝宝还不会说我饱了,如果你发现他扭头、推开勺子、紧闭小嘴,甚至把喂进去的食物吐出来时,就是在告诉我们:“我饱了”。
这时,请我们可以不用再喂。“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这句老话蕴含着极大的智慧。留一点余地,让脾胃有休息和蠕动的空间。
误区二:汤泡饭,好下咽
很多家长,尤其是老人,觉得汤泡饭既有水分又有饭粒,营养又好吞咽,是宝宝的完美餐食。但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误区。
请大家一定要分清:汤泡饭 ≠ 粥。

粥是米和水经过长时间熬煮,米粒完全软烂、化开,和水充分融合,是极易消化吸收的。
而汤泡饭,饭粒是硬的,只是表面裹了一层汤汁。宝宝几乎不用咀嚼就可以直接咽下去。
这带来了两个问题:
1、缺少咀嚼:口腔里的消化酶没有充分和食物混合,第一步消化就没做好,直接把“半成品”丢给了肠胃。
2、稀释胃酸:大量汤水随着饭粒进入胃里,会稀释胃酸,严重影响胃部的消化能力。
长此以往,脾胃总是处理这种“汤汤水水的硬饭”,会不堪重负,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琦想妈妈建议这样做:将宝宝的饭菜分开喂。让宝宝先吃几口饭,咀嚼一下,再喝一口汤。或者,干脆把食材做成营养丰富的烩饭、焖饭,让滋味渗透到米粒中,而不是简单地用汤去泡。
误区三:肉蛋奶才有营养
“宝宝长得慢,得多吃点肉。”
“鸡蛋有营养,一天必须吃两个。”

我们太害怕孩子缺营养,以至于把所有的爱都化作了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可我们不要忘了,任何营养的吸收,都需要一个强大的脾胃来做支撑。
宝宝脾胃的虚弱,如果我们每天都给宝宝大量喂养这些无法被完全运化的高营养食物,时间久了就会在体内变成痰湿、积热,孩子反而容易上火、便秘。
琦想妈妈建议这样做:五谷为养。我们要把米、面等主食作为宝宝能量的基础。在保证主食量的基础上,再合理安排荤素搭配。
脾胃是“后天之本”,保护好它,吃进去的白菜萝卜也能化成气血;损伤了它,吃进去的人参鹿茸也会变成垃圾。
希望上面这些“坑”,你家一个都没有。感谢你的阅读,我是育婴师-琦想妈妈。
更新时间:2025-11-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