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吞并公主岭五年了:城市向南,粮仓向北,预期与现实存在差距

2020年,一纸行政区划调整文件震动吉林——原由四平市代管的县级公主岭市改由长春市代管。这座原本属于四平市的县级市,被正式纳入长春怀抱。

五年过去,这场被民间称为“长春向南、公主岭向北”的双向奔赴,究竟带来了什么?“大长春”的梦想照进了多少现实?


扩容:长春的“野心”与“实力”

公主岭的加入,从物理上改变了长春的版图。

数据不会说谎:长春市面积从原来的20565平方公里扩大到24592平方公里,扩容约20%。长春市总人口从854.4万人增长到908.72万人,一举突破900万大关。更重要的是,长春市区与公主岭的距离被拉近至数十公里,彻底改变了二者的地理关系。

这一调整背后,是长春打造现代化都市圈的雄心。在东北整体人口流出的背景下,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成为区域发展的战略选择。


融合:从“异地”到“同城”的嬗变

五年来,最直观的变化发生在基础设施领域。

交通动脉率先打通:硅谷大街、前进大街等7条连接长春与公主岭的城际通道陆续通车。曾经需要绕行1小时的路程,如今缩短至20分钟。

公共交通网络迅速铺开:T39路等城际公交线路开通,日均运送旅客上万人次,真正实现了“双城生活”。

产业协同也在加速:恒大文旅、万达广场等重大项目落户公主岭,长春的汽车、装备制造等产业逐步向公主岭扩散。五年来,公主岭引进长春方向项目87个,总投资超过300亿元。


成效:数据背后的发展密码

行政区划调整五年来,两地经济发展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

从经济总量看:长春市GDP从2020年的6638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7002亿元(受疫情影响数据有所波动),2024年上半年已达到3155亿元,同比增长4.5%,呈现稳健复苏态势。公主岭市GDP从2020年的289.5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20.6亿元,年均增速高于吉林省平均水平。

从财政实力看:公主岭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20年的12.3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5.1亿元,增长22.8%。更重要的是,作为长春的“新成员”,公主岭获得了更多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支持,五年来累计获得各类补助资金超过80亿元。

从居民收入看:公主岭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6.2%和7.8%,高于合并前的水平。“在公主岭居住,到长春工作”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

短板: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然而,五年的融合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些预期与现实存在明显差距。

产业协同“雷声大雨点小”:除少数重大项目外,公主岭未能形成与长春主导产业紧密配套的产业集群。汽车零部件企业仍主要集中在长春市区周边,公主岭的区位优势并未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

公共服务差距依然明显:医保、社保等尚未完全实现同城化待遇,公主岭居民到长春大医院就医仍需办理转诊手续。教育资源共享进展缓慢,优质教育资源仍然集中在长春主城区。

人口集聚效应不及预期:尽管交通便利了,但公主岭人口仍然呈现净流出态势。五年来,公主岭常住人口减少约3.2万人,表明区域吸引力尚未根本提升。

农业发展地位尴尬: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公主岭在并入长春后,农业发展定位变得模糊。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和推进工业化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新的挑战。

展望:大长春梦想如何照进现实?

公主岭并入长春五年,既带来了发展机遇,也暴露了区域一体化过程中的普遍难题。

下一步,长春公主岭协同发展应在以下方面发力:

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公共服务真正同城化;构建梯度分工的产业体系,避免同质化竞争;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在发展中守住农业根基。

行政区划调整只是开始,真正的融合需要时间沉淀。正如一位区域经济学者所言:“五年太短,只能搭建骨架;血肉相连,还需另一个五年甚至更久。”

长春与公主岭的这场“婚姻”,尚在磨合期中,但方向已经明确,道路正在铺就。未来的关键,是如何让1+1真正大于2。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对长公协同发展的看法与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3

标签:财经   公主岭   向南   粮仓   长春   差距   现实   城市   公主岭市   长春市   行政区划   产业   重大项目   高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