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只能从别人的话里拼凑自我的模样。
爸爸说“你怎么这么笨”,我们就悄悄认定“原来我是笨的”;妈妈说“你怎么这么烦”,我们便默默觉得“原来我不可爱”。为了让他们喜欢,我们学着听话、努力学习,把“懂事”刻进骨子里,却把真实的自己压在心底——本该撒欢跑跳的童年,变成了小心翼翼扮演“乖孩子”的时光。
这种“讨好”的模式,长大后悄悄钻进了我们的生活:职场上,明明不情愿接的活,却张不开嘴拒绝;亲密关系里,明明需要陪伴,却不肯说出口,总盼着“我不说,你也能懂”。可大多时候,等来的只有失望,心里的委屈、自责像藤蔓一样疯长,缠得人喘不过气。
直到某天,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困顿堆成山,那些积压多年的愤怒、失望突然爆发,把我们拽进情绪的深渊。也是这时,我们才开始挣扎着自救:到底为什么,我总活得这么累?
这场“向内看”的旅程,像打开了一扇尘封的门。我们终于看清,所有痛苦的根源,不过是小时候那个没被好好爱过的自己——我们把父母的评价当成了真相,却忘了他们或许也不懂怎么爱,因为他们的童年,也没被温柔对待过。
理解了自己,才慢慢学会原谅:原谅小时候那个被迫懂事的自己,也原谅当年不懂得如何表达爱的父母。我们开始学着和自己和解:努力,但不再因为一次失败就苛责自己;需要,但不再执着于“必须拥有”;害怕,但不再逃避,敢直面心里的不安。
原来,向内看从不是自我否定,而是在找回自己的路上,慢慢点亮心里的光。那些曾经的伤口,会在自我接纳里慢慢愈合;那些被压抑的真实,会在自我和解中慢慢绽放。往后的日子,不用再靠别人的认可证明自己,因为你知道,你的存在本身,就足够值得被爱。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