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存款流失1.1万亿,钱越放越亏?背后原因曝光,果然不简单

最近不少人发现银行存款利息又降了,手里的定期存款年利率跌到1开头,活期存款更是接近零利率,房贷利率虽然也在降,但幅度远没想象中那么大。

这背后其实藏着央行调控经济的深层逻辑,在上海举行的外滩大会上,经济学家盛松成抛出一个重要观点:现在降准比降息更适合中国经济。

这个听起来专业的判断,其实和每个人的钱袋子都息息相关。

银行利润薄如纸,降息不敢大步走

要理解这个政策选择,得先看看银行的账本,十年前商业银行的净息差能达到3%甚至4%,现在却跌到了历史最低点。

今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只有1.42%,几乎薄如纸片,这意味着银行靠存贷款利息差赚钱的空间越来越小。

中国的金融体系和美国不一样,咱们国家89.7%的融资要靠银行贷款,也就是间接融资为主;美国银行业占比只有42%,更多靠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这种差异决定了政策工具的选择。如果大幅降息,银行利润会被进一步压缩,甚至可能影响放贷能力,实体经济的资金主要来自银行,一旦银行运转出问题,整个经济都会受影响。

这就是为什么央行更爱用降准这个工具,从2016年到现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了23次,全都是下调,大型银行的准备金率从17.5%降到了9%,累计降了8.5个百分点。

现在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6.2%,和国际比还有不小空间,每次降准0.5个百分点,就能给市场释放大约1万亿元资金,这些钱不用付利息,银行能用得更灵活。

美国早就不用准备金率这个工具了,2020年疫情期间干脆降到零,咱们还保留着这个调控手段,反而成了当下的政策优势。

通过降准增加银行可贷资金,既能支持实体经济,又不会直接压缩银行利润,算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降准帮财政搭把手,钱要花在刀刃上​

降准的好处不止于此,它还能帮财政政策更好发力,现在咱们国家的国债有68%左右握在商业银行手里,地方政府债的比例更高,达到75%。

降准后银行手里钱多了,就能多买这些债券,相当于帮政府融资保驾护航。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像经济调控的左右拳,财政可以直接花钱搞建设、发补贴,货币政策则要通过银行体系间接发挥作用。

现在金融机构超储率比较低,银行手里能动用的闲钱不多,这种时候降准,相当于给银行补充弹药,让它们有能力配合财政政策。

比如地方政府要搞新基建、修保障房,都需要发债融资,银行有了更多资金,就能积极认购这些债券,政府拿到钱才能把项目落地。

这些项目又能带动就业、拉动需求,形成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这种货币和财政的协同配合,比单纯降息效果更直接。

西方国家主要靠利率工具调节经济,但咱们的情况不同,间接融资为主的体系决定了,必须让银行先“有钱”,才能让资金顺畅流向实体经济。

降准正是起到了这个“输水管道”的作用,保证财政发力时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降息不是不能降,要踩准节奏看时机

当然这不意味着完全不能降息,盛松成也说,降息还有一定空间,关键是怎么降、降多少。

今年5月央行就调降了7天期逆回购利率10个基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更是下调了25个基点,对特定领域支持力度更大。

为什么不能像有些国家那样大幅降息?看看存款数据就明白了,今年7月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元,同比多减7800亿元。

与此同时,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14万亿元,这说明利息太低,老百姓就会把钱从银行转出去,寻找更高收益的投资渠道。

这种存款搬家现象,反而可能影响银行的稳定运营。

企业投资也类似,利率小幅变化对决策影响不大,它们更关心市场需求和投资回报,盲目降息不仅刺激效果有限,还可能让银行更难赚钱,最终影响放贷能力。

但现在确实有降息的有利条件:物价水平较低,实际利率相对较高,人民币汇率近期小幅升值;加上美国9月刚宣布降息25个基点,外部压力减轻了不少。

结构性降息是个好选择,截至2024年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已经达到6.3万亿元,占人民币银行总资产的14.2%。

这些工具能精准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比如给科技企业放贷的利率可以降多些,普通贷款则保持稳定,既定向发力又不影响银行整体利润。

2024年四季度,央行还新设立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额度共8000亿元,专门支持资本市场。

这种精准滴灌的方式,比“大水漫灌”式的全面降息更有效,既能把资金引向需要支持的领域,又能避免过度降息带来的副作用。

普通人可能更关心自己的存款利息和房贷压力,其实央行的政策选择背后,都是在平衡各方利益。

降准保证银行有足够资金支持经济,结构性降息定向减轻特定群体负担,这种组合拳比单纯降息更稳妥,毕竟经济稳定增长,就业和收入才有保障,这比一时的利息高低更重要。

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降准,同时伴随着针对特定领域的降息,这种“降准为主、降息为辅”的策略,既照顾了银行的承受能力,又能精准支持实体经济。

理解了这套政策逻辑,也就看懂了当前经济调控的核心思路——稳字当头,精准发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9

标签:财经   原因   钱越   银行   经济   存款   利率   资金   央行   工具   商业银行   结构性   美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