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当东北沦陷的炮声响起,有一支军队在冰天雪地中孤身迎敌;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有两支队伍分别深入华北和华中敌后,在封锁与围剿中开辟战场。他们名字不同——东北抗联、八路军、新四军,却共同背负着一个民族的希望。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在档案馆里翻开发黄的战术手册,在密林遗址中挖出生锈的步枪与炊具,一个问题浮出水面:在漫长的抗战岁月中,谁才是真正的中流砥柱?
答案或许并非简单的"三选一"。
东北抗联:雪国孤军的十四年绝境坚守
如果说抗战是一部悲壮的交响,那么东北抗联就是最早奏响的乐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在东北地区组织抗日武装。他们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最早、坚持抗日时间最长、条件最为艰苦的抗日武装。
在零下四十度的林海雪原中,抗联战士用冻僵的手指握着步枪,用树皮和草根充饥。近年来考古发现的密营遗址,清晰揭示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半地穴式的营房、简易哨所、手工锻造的武器碎片。这些文物默默诉说着"绝境苦斗"的真实含义——他们用最原始的装备,与亚洲最强大的关东军周旋了整整十四年。
抗联的贡献不仅在于军事牵制,更在于精神旗帜。正如中共中央在《八一宣言》中致敬的皖籍共产党员童长荣,他在东满地区领导游击战,最终将生命定格在白山黑水间。抗联的存在向世界证明:中国未曾屈服。
八路军:敌后战场的战略支点与理论创新
随着全面抗战爆发,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挺进华北敌后。此时此刻,抗战的核心问题已不再是"是否抵抗",而是"如何抵抗"。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在这一背景下成为战略指导的里程碑。它不仅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更科学预见了抗战将经历战略防御、相持和反攻三个阶段。八路军正是这一战略的忠实践行者——通过运动战和游击战相结合,在华北建立起晋察冀、晋冀鲁豫等巩固的抗日根据地。
百团大战是八路军作战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现。1940年8月,八路军在华北发动大规模破袭战,袭击正太、同蒲等铁路线,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这些行动有力策应了正面战场,迫使日军不得不分散兵力,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
新四军:华中铁壁与"第二条战线"
就在八路军在华北奋战的同时,新四军在华中地区开辟了另一片天地。1938年5月12日,新四军第四支队在巢县东南蒋家河口设伏,打响了华中敌后抗战第一枪。这支被称作"铁军"的队伍,很快展现出非凡的战斗力。
新四军的独特贡献在于其战略位置的枢纽性。他们活跃于长江三角洲一带,直接威胁日军最重要的交通线和经济中心。据史料记载,新四军最多时迫使16万日军和23万伪军因守华中占领区而不得脱身。近年来公开的《抗日游击战中的战术问题》等文献显示,新四军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游击战术体系,从袭击、破坏到通信联络、行军宿营都有详细规范。
即使面对皖南事变的重大挫折,新四军依然重整旗鼓,继续坚持华中抗战,并建立了淮南、淮北、皖江三块抗日民主根据地。这些根据地不仅为军事斗争提供支撑,也成为政治、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实验区。
中流砥柱:体系的力量与人民的选择
回顾这三支队伍的抗战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所谓"中流砥柱",并非单指某支队伍的战绩比较,而是一个系统性概念——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抗日武装力量,在整个抗战体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是在战略层面,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为抗战指明了方向。其次是在战术层面,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了敌后战场。最后是在政治层面,倡导并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更重要的是,这些队伍与人民形成了血肉联系。东北抗联依靠群众建立密营网络;八路军在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新四军组织民众参与抗日斗争。正如安徽省动委会所展现的,这种军民一体的模式,实现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理念。
2015年公布的《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和2025年开幕的《长三角地区新四军档案史料展》,通过实物证据再次印证了这一点:破碎的瓷碗拼出的"9.18"字样、手工编写的游击战术教材、记录战斗成绩的统计表格……这些文物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谁才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结语:丰碑永矗,精神长存
八十年过去了,当年的烽火硝烟已然散尽,但历史留下的启示依然清晰:抗战的胜利不是偶然,而是亿万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必然。东北抗联的坚持、八路军的顽强、新四军的智慧,共同铸就了这场伟大胜利的基石。
当我们今天站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里,看着那些从密林遗址中出土的生锈枪械和破碎餐具,或者凝视着新四军战士手绘的战术示意图,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那种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在绝境中寻找希望、在压迫中坚持抗争的精神。这种精神,才是抗战留给我们的最宝贵遗产。
正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所指出的:"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一科学论断不仅指引了当年的抗战道路,也启示着我们如何理解这段历史——不是简单地争论谁贡献更大,而是认识到所有这些英勇奋斗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史诗。
【参考资料】
《论持久战》(毛泽东,1938年,人民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档案展》(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图录》(吉林省博物院)
《华中长城 铁军忠魂:长三角地区新四军档案史料》(江苏省档案馆)
《安徽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贡献》(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江淮抗战 丰碑永矗》(安徽全民国防教育网)
《东北抗联:功垂霄壤的抗战历史》(国家文物局)
更新时间:2025-09-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