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古道 | 荔枝道:山河褶皱中的文明脐带

文/图 张鸿

2024年9月,借着镇巴至陕川界纳入高速规划即将投建的契机,镇巴县联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县境开展荔枝道考古专项调查工作,我有幸陪同并参与考察,对陕川界的荔枝道遗迹进行了部分探访,现略一记述。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贵妃那颗清冽欲滴的荔枝时,岭南与长安之间便剖开一条长长的驿道。今日所记之荔枝道,它从西安出发,沿子午道,经西乡县、镇巴县和四川省通江县、平昌县、达川区、渠县,进入重庆。作为资深交通人,多年的交通工作经历,早已认为荔枝道远不是文人想象的虚线,而是深深嵌入秦巴山脉的脐带,是先辈辛勤耕耘的温床,它在镇巴的悬崖和河流间,将帝国的奢靡与边地的生存缝合成了壮丽的史诗。

荔枝道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期,1990年发掘的城固“宝山文化”,出土的大量陶釜(小口圜底)及铜器,与三峡地区的路家河文化有直接的亲缘关系,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晋书·宣帝纪》记载,公元230年司马懿伐蜀,取洋巴道入开县、万县、云阳县。到唐代天宝年间,荔枝北运使该道极为兴盛。公元983年,宋代地理学家乐史在地理著作《太平寰宇记》中将之命名为“荔枝古道”,苏轼有诗云:“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明清以降,荔枝道成为川陕商贾的负贩之路,清代陕安道、陕西按察使严如熤所撰《三省边防备览》称为“川陕要道”。

据史料记载及调查研究,镇巴境内荔枝道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北线从杨家河镇三湾-杨家寺-杨家河-崖寨子-杏仁垭-大树湾-拴马岭-拉溪塘-粮台-陈家滩-镇巴县城;南线从镇巴县城-小洋-张家湾-毛垭塘-高脚硐-四方碑-渔渡坝-元滩子(由此又可分出两种路径:其一,东行至滚龙坡出陕境往官渡;其二,东南行至响洞,经铁匠垭,从盐场关出陕境往水田坝);西线从镇巴县城-九阵坝-长岭-仁村-九元关。在现阶段的考察中,我们共发现6段古道,自川陕交界的滚龙坡延伸至毛垭塘,总里程约31.22千米。其中一级古道1段,总里程约276.7米;二级古道1段,总里程约1.17千米;三级古道4段,总里程约29.78千米。另有部分路段因挖沙取石、河岸垮塌等原因已遭破坏,仅能做推测路线。

镇巴县荔枝古道之黄石板故道遗址

滚龙坡至毛垭塘段,沿线的响洞老街,古道风貌和文物遗存保护较好;连接镇巴至西乡两地的安定桥和广嗣桥,今日还依然发挥着通行作用。这些遗址的发掘和保存,对研究古代交通状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下面,我重点将滚龙坡至毛垭塘段探访的几处遗迹作以记述。

滚龙坡位于盐场镇龙溪村,小地名官店。地处川陕交界处,旧时的关隘古道,古时候背佬儿(肩挑背扛的运输人员)运输货物的必经之路,也是四川太平县(今万源市)和定远厅(今镇巴县)两地行政官员会商辖区境内兵、民、匪和农商经贸的地方。川陕两个官店相距五华里,陕西的叫龙溪,四川的叫黑水池,每年八月十五在四川和陕西轮流开联防会。由于土匪盘踞,治安混乱,开联防会的时候两边分别派人护送至边界处,确保人员安全。

镇巴县荔枝古道之响洞老街遗址

响洞老街始建年代不详,明清之际曾是川陕渝边境主要的铁器加工销售批发市场。最近一次复建或改扩建于清同治年间。街道由一米余长的青石长条铺砌而成,绵延近一公里,两旁曾是木板排列的店铺,形成一条顺山而上的“梯梯街”,是曾经主要服务于四川、湖北、甘肃三地客商和背佬儿的边贸集市。响洞老街现存古石梯街、禹王宫、观音阁山门、老君庙、戏楼、重修关圣桓侯碑刻、清代民居等,可见旧时之繁华与热闹,该街是出陕入川的必经之路。

据说当年红军来到滚龙坡以后,在山头上驻扎了下来,搭建了简易的房屋,还建立了童子团,当地人刘行贵、马友贵、刘家吉等还加入了童子团,解放后国家还给他们发放生活补助。滚龙坡遗址位于山顶上,占地面积较大。一部分是当年的寨子,据说红军赶走了当时寨子的土匪,然后就驻扎了下来。遗址上现存石头垒砌的石墙、寨门(当地称卡口);另一部分从旁边的山路上去,现仍然可见遗存的战壕,以前有1米多深,由于近年开垦种植,坑道的原貌已被破坏,现存遗址高约10厘米,宽约1米左右。

广嗣桥位于泾洋河镇巴境内杨家河镇王家河村,修建(复建)于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广嗣桥留存的指路碑有云:“地处山僻,路实崎岖,虽非名区大都,然亦上通定远、西蜀,下达西邑汉南”,由此可以证明,过境的荔枝道已经是出陕进川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

镇巴县荔枝古道遗址之安定桥

安定桥位于泾洋镇晒旗坝村小河沟组,南北走向。据《中国文物地图集》镇巴卷载:“半圆拱单拱石桥。建于光绪五年(1879)。南北走向,跨泾洋河支流上,全长5米,宽2.8米,净跨4米,桥面高出水面7米。条石砌筑。桥头存光绪年‘安定桥’碑1通,高1.75米,宽0.96米;碑文楷书,记邑民修桥事。”该碑刻为记事碑,青石质,圭首,额首部分裂开,素面,碑文纵刻25列,满行47字,内容记载定远知府为除当地水患,解决当地交通情况特修桥一座,捐资人姓名及捐资多少等事宜,落款“光绪五年(1879)”。

镇巴县荔枝古道遗址之安定桥纪事碑

以上仅仅记述了荔枝道镇巴段的部分遗迹,从重庆涪陵到大唐长安的荔枝道,沿线的遗迹不胜枚举。涪陵荔枝经此道快马转运,七日七夜抵达临潼,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昂贵的滋味速度。当我身临并触摸这些遗迹,已深深感受到古时交通困阻之下的历史厚重和民之多艰。而今,当荔枝驿使的金铃绝尘而去,这条伤痕累累的古道开始反刍文化的碎屑:荆楚的巫傩面具与巴蜀的盐道背篓在此碰撞,关中的夯土长城与川东的吊脚楼在此对话。如今驮荔枝的汗血马早已化作磷火,但深嵌在岩壁里的铁蒺藜仍在月光下闪烁。当我抚摸河畔风化的拴马桩,我想我触碰的不仅是冰冷石柱,更是一个王朝通过荔枝道等其他古道构建物流体系实现空间控制的隐秘野心。那些被苔藓吞没的青石板、古桥、界石等,像散落山野的象形文字,共同拼凑出了古代中国最惊心动魄的地理叙事诗。(作者供职于服务管理集团汉中事业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4

标签:历史   秦岭   脐带   褶皱   荔枝   古道   山河   文明   镇巴   镇巴县   遗址   老街   定远   光绪   遗迹   安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