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0日,第四届中国康养大会在河北香河县的中信国安第一城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会上,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联合中健联康养研究院、天下城市智库发布了“2025年中国康养城市排行榜百强”。榜单显示,广州市、海口市、三亚市、贵阳市、昆明市、杭州市、福州市、长沙市、重庆市、雅安市成为最新的康养城市十强城市,广州首次登顶。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康养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养老与医疗,而是逐渐演变为一种融合生态宜居、医疗便捷、产业协同、政策支持与民生幸福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发展理念。2025年中国康养城市排行榜百强(百强全名单见文尾)的发布,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系统性回应。
评价体系:多维指标构建康养城市全景图
2014年开始,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发布中国养老城市排行榜;2018年,随着康养产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升级为中国康养城市排行榜。此前一直对外发布的都是50强名单,自2022年开始发布百强名单。如今,该榜单已经成为各地发展康养产业、建设康养名城的重要参考。
康养城市的评价体系共设五大一级指标,分别为生态环境(35%)、医疗资源(15%)、产业融合(15%)、民生幸福(20%)与康养政策(15%)。其中,生态环境占比最高,反映出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空气质量、绿化水平、温度适宜度与水环境质量已成为衡量城市是否宜居的核心要素。
在二级与三级指标中,体系进一步细化为诸如“空气指数”“人均医院数量”“教育支出”“康养规划指数”等具体维度,既考虑了资源的绝对规模,也兼顾了人均与地均水平,体现出评价的公平性与科学性。尤其是“医疗资源”中“人均医护人员数”“人均床位数”等指标的设置,凸显了对公共服务可及性的重视。
另外,榜单中教育、科技、旅游等指标的纳入,表明康养城市的内涵正从“医疗养老”向“全龄段健康生活”扩展。城市是否具备良好的教育环境、创新氛围与文化活力,正成为吸引中青年群体定居的重要因素。

据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谢良兵介绍,康养城市指标体系是在“养老城市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升级完成,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林业与草原局、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参与研究编制,值得一提的是,该评价体系由全国老龄办华龄出版社出版的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丛书,中国新型养老方式研究《生态养老》一书中有详细介绍。
榜单以中国大陆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以及地级市、州、盟等在内的333个地级行政区为样本,因此榜单的所谓城市不是建成区概念上的城市,而是地级行政区意义上的城市,包含了下辖的区县市等。
榜单的数据来源主要是国家统计局、各部委、各地方政府统计公报以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等权威数据。以康养城市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最新的权威数据,由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中健联康养研究院等研究机构进行专题数据分析,得出年度康养城市排名,为康养城市发展提出建议,为选择城市康养服务提供参考。
区域格局分析:康养地理正在重构
最终汇总的康养指数即为2025年中国康养城市排行榜百强的分值。榜单显示,位列前15名的城市是广州市、海口市、三亚市、贵阳市、昆明市、杭州市、福州市、长沙市、重庆市、雅安市、攀枝花市、成都市、深圳市、南京市、青岛市。前15名中,广州市首次登顶,海口市退居次席,而青岛市则继续成为北方城市中的独苗。
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谢良兵分析说,2025年中国康养城市排行榜不仅是一张城市名次的列表,更是一幅中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缩影。它告诉我们,未来的城市竞争,不再是简单的GDP竞赛,而是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产业活力与治理能力的综合比拼。
无论是广州市的系统治理,还是海口市的政策红利,抑或贵阳市的生态坚守、攀枝花市的产业转型,都在探索一条更适合中国国情、更回应人民需求的城市发展道路。康养城市,正在成为中国城市化从规模扩张走向品质提升的重要标志。

百强城市中,从区域分布来看,南北方(以秦岭淮河为界)城市差距较大,南方城市占据69席,北方仅31席(其中陕西安康市、商洛市属南方城市,安徽亳州属北方城市)。这一格局的形成,既有气候、生态等自然因素,也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及公共服务水平密切相关。这一格局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从省份分布看,广东(11城)、浙江(8城)、江苏(7城)与贵州(7城) 位列前三,反映出长三角、珠三角两大城市群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领先,在康养城市建设上也具备系统性优势。这些地区实现了“强经济”与“优生态”“高服务”的协同发展。
据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谢良兵分析,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城市群在百强榜中占比高,说明康养城市建设正从单一城市能力,转向城市群内部的资源协同与服务网络构建。未来,跨城医保结算、康养服务互通、交通互联互通将成为竞争焦点。
东部沿海内部的竞争正在加剧。广东、浙江、江苏三省内部城市排名出现波动,例如珠海的生态环境排名上升,宁波的民生幸福排名有所调整,反映出即便在同一区域内,城市间在康养赛道上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值得关注的是,贵州(7城)、云南(4城)、四川(4城) 等西部省份的集体崛起。这些地区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通过政策引导与产业培育,成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康养竞争力,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这些地区正从“康养目的地”向“康养产业承接地”升级。

康养城市前十名重点解读
冠军:广州市
广州市的夺冠,是其作为一线城市在公共服务、经济活力与系统治理上综合实力的体现。在五大指标中,广州市在医疗资源、民生幸福、生态环境、康养政策四项均位列前五,产业融合也高居第九。
作为华南地区的医疗中心,广州市在医疗资源维度排名前列,优质的三甲医院资源和丰富的医护人员为其康养保障打下了坚实基础。其完善的城市服务网络、发达的教育资源和相对合理的房价收入比,共同构筑了居民的幸福感。不仅在传统优势领域发力,广州市在产业融合维度也表现不俗,显示出其将生物医药、健康服务等产业与康养概念结合的发展潜力。
广州模式表明,超大城市通过系统性的资源整合与治理创新,完全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康养品质的共赢。
亚军:海口市
海口市展现了"生态禀赋+政策红利" 的康养模式。在生态环境单项中位列第二,其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优质的空气质量是吸引康养人群的核心竞争力。在产业融合维度夺得第一,作为海南自贸港的核心城市,其在康养产业规划和发展上享有强大的政策支持及产业融合度。同时,作为海南省会,海口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上补短板成效显著,吸引了大量“候鸟型”康养人群。
季军:三亚市
三亚市依托热带滨海资源,大力发展高端医疗旅游、康复疗养等业态,成为“康养+旅游”融合发展的典范。在康养政策上斩获满分,依托热带滨海资源,成功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高端医疗旅游、康复疗养等业态的动能。其同样在"民生幸福"同样表现优异,显示出其在提升游客与居民生活体验方面的卓越成效。

第四名:贵阳市
贵阳市的崛起,代表了中西部生态优势型城市在康养赛道上的成功。贵阳市在"生态环境"单项中排名第一,其"凉爽气候、优良空气、青山绿水"的组合优势难以复制,是绝佳的避暑康养胜地。而且贵阳市的后发优势明显,近年来通过大数据产业实现经济转型,同时加快弥补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短板,康养竞争力持续提升。
第五名:昆明市
"春城"昆明市凭借其恒久的自然禀赋和持续的综合建设,稳居康养城市第一梯队。在产业融合和民生幸福两个维度均位列前茅,表明其康养产业生态日趋完善,居民获得感强。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多元文化使其成为面向全国乃至南亚、东南亚的康养服务辐射中心。
第六名:杭州市
杭州市是"数字赋能美好生活" 的典范。在民生幸福维度获得满分,体现了其在教育、居住、交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高水平投入,居民幸福感极高。作为数字经济重镇,杭州市能将科技创新能力融入城市治理和康养服务中,西湖等生态资源也为其加分不少。
第七名:福州市
福州市是一座各项指标均衡发展、没有明显短板的宜居之城。作为沿海省会城市,福州市在生态环境、医疗资源和民生幸福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平衡。福州市还以其良好的绿化、适宜的气候和相对舒缓的生活节奏,吸引着寻求安定舒适康养生活的人群。
第八名:长沙市
长沙市的上榜,证明了高幸福感的生活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康养资源。其在民生幸福维度排名前列,充满烟火气的美食文化、密集的公园与休闲设施,营造了轻松愉悦的生活氛围。长沙市社区健康监测智能化程度高,也为康养生活提供了坚实的医疗保障。
第九名:重庆市
重庆市展现了超大城市的产业整合能力与独特地理条件塑造的康养特色。在产业融合维度排名靠前,显示其能够将山城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与康养产业相结合,发展出特色化的"康养+"业态。重庆市错落有致的山城景观和江城风貌,为康养生活提供了别具一格的体验场景。
第十名:雅安市
雅安市作为三四线城市这几年一直能够维持在前十,是"特色化康养路径" 的成功实践者。在产业融合与康养政策这两个关键维度上均名列前茅,说明其不仅生态本底优良,更在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民生福祉和产业动能方面做出了成效。作为"天府之肺",其优良的生态环境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建设,快速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康养水平。

2024年榜单与2025年榜单对比解读
从2024年到2025年,中国康养城市排行榜的变迁,是一部动态的城市发展竞争史。它记录了广州市的系统性崛起,见证了海口市的稳健传承,也反映了杭州市、南京市等强市的竞争压力,更彰显了中西部特色城市的突围智慧。
榜单年年变,不变的是人民对健康、宜居、美好生活的向往。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谢良兵表示,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这份榜单不仅是成绩单,更是诊断书。它提醒我们,康养城市的建设,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唯有持续改善环境、优化服务、发展产业、造福于民,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对2024年与2025年中国康养城市排行榜进行系统对比后,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中国康养城市发展格局的动态变化。一些城市稳扎稳打,一些城市异军突起,也有一些城市面临挑战。两年间榜单的显著差异,揭示了城市康养竞争力演变的内在逻辑。

头部格局:从海南领跑到广州登顶
2024年前五名城市为海口市、广州市、三亚市、贵阳市、杭州市;2025年前五名城市为广州市、海口市、三亚市、贵阳市、昆明市。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广州市在2025年超越长期霸榜第一的海口市,首次登顶。
广州市在医疗资源和民生幸福两大维度上保持了绝对优势,并且在产业融合方面持续发力,显示出其作为一线城市在公共服务、经济活力与系统治理上的综合韧性。
海口市虽退居第二,但其在生态环境和康养政策上的优势依然稳固,表明其康养竞争力基本盘未受动摇,但可能在医疗、民生等“长板”指标的持续增长上遭遇瓶颈。三亚市连续两年稳居第三,显示其作为专业康养旅游城市的强大品牌效应与政策延续性。
区域演变:西部崛起与南北差距固化
西部板块持续走强。贵州(贵阳市、黔西南州)、云南(昆明市、丽江市)、四川(雅安市、攀枝花市)等省份的代表城市排名稳定或上升,印证了“生态优势转化”模式的成功。
南北差距微幅调整。南方城市的整体优势地位在两年间均未动摇(2024年与2025年南方城市占比均接近70%),表明康养城市的发展与气候条件、经济活力、政策创新环境的关联性极高。
趋势启示:康养竞争进入“精益化”时代
据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谢良兵分析,两年的榜单对比具有以下趋势与启示:
一是单一优势不再保险:广州的登顶并非偶然,其背后是在医疗资源、民生幸福、产业融合等多个维度的强大且均衡的实力。这表明,康养城市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单一优势难以维持顶尖地位。城市必须在医疗、民生、产业等维度上均衡发展,构建“木桶效应”下的综合竞争力。
二是北方城市正在努力破局:从榜单整体来看,南方城市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与其优越的气候条件、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活力密切相关。然而,北方城市也并未缺席。除了青岛市持续发力,北京市、天津市在2025年排名的显著提升,并均进入前三十名,也预示着北方重要城市正在康养领域积极追赶。
三是“特色化”与“综合化”路径并存:既有像广州市、杭州市这样依靠系统治理的“全能型”选手,也有像攀枝花市、雅安市这样依靠单一维度极致化发展的“特色型”选手。未来城市需找准自身定位。尤其是贵阳市、昆明市、攀枝花市、雅安市等中西部城市的持续走强,证明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实践价值。它们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自然景观和较低的生活成本,成功打造了避暑康养、阳光康养等特色品牌,实现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四是数据驱动治理成为关键:排行榜的指标细化到三级,意味着城市管理者需要更精准地识别自身在空气质量、人均医疗资源、教育支出、交通便利度等具体指标上的短板,进行靶向提升。未来,城市管理者需要像阅读“诊断书”一样,深入研究评价体系中的三级指标,在空气质量、人均医疗资源、教育支出、交通便利度等具体短板上进行靶向提升,才能构筑更稳固的康养竞争力。


更多内容在《中国康养目的地严选手册(2025)》,请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 | 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
(ID:biaozhuncity2014)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