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马、山姆月销百万的饮料为何在传统渠道失灵?

近年来,中国饮料行业的竞争格局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盒马、山姆会员店、胖东来等零售渠道凭借一款款“现象级”爆品,不断刷新市场认知:从小青柠汁、羽衣甘蓝复合果蔬汁,到鸭屎香柠檬茶、HPP红心苹果汁,这些产品一经推出便迅速占领社交媒体话题榜,甚至引发全行业跟风模仿。


然而,品饮汇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的产品,在盒马、山姆等渠道畅销的背后,却往往难以在其他终端渠道复制成功。据行业观察,某款在山姆月销超20万件的羽衣甘蓝果蔬汁,进入传统商超后销量不足其十分之一;而盒马自有品牌的红心苹果汁,尽管被多家企业模仿配方,却始终无法撼动其“网红饮品”地位。


◎图源:小红书用户@九只茄子熊


而这样的现象展现了饮料行业在渠道碎片化、信息碎片化、供应链革命等背景下衍生出来的新逻辑——爆款的诞生不再仅依赖于产品本身,而是消费人群、品牌势能、供应链能力与社交传播共同作用的结果。


年轻中产的“圈层效应”与“价值认同”


盒马与山姆的核心客群,是中国新中产与年轻消费者的典型代表。这类人群具有鲜明的特征:年龄集中在25-45岁,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为主,家庭年收入20万元以上,对健康、品质、社交属性高度敏感,且习惯于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消费信息并分享体验。


以盒马为例,其月入10K以上人群占比56.8%,而山姆占59.7%,均接近6成;学历方面,本科是占比最高的学历段,盒马和山姆占比均超过6成[1]

◎图源:Mob Tech研究院


此外,这类人群的消费行为具有显著的“圈层效应”。他们不仅追求产品的功能价值,更将其视为生活方式的符号。例如,山姆的Member's Mark澳洲谷饲牛排、盒马的HPP冷压果蔬汁,均通过“高品质+健康标签”成为中产家庭的“社交货币”。


品饮汇合伙人文志兵还表示,消费者在购买后自发分享的“打卡照片”“种草视频”,进一步放大了产品的传播力。


◎图源:小红书截图


此外,盒马与山姆的爆款策略,本质是对消费者需求的极致洞察。两者的创新早已超越“产品本身”,从“卖产品”转向“卖解决方案”,以“生活方式提案者”的身份,构建起与消费者的深度情感连接。


以盒马的一款“轻食沙拉”新品开发为例。通过分析用户的搜索数据,盒马发现“低卡”“轻食”等关键词的搜索量在过去一年增长了120%。与此同时,交易数据显示,购买水果和蔬菜的用户中,有35%会同时购买即食沙拉。这些数据共同指向一个明确的市场机会。但盒马并没有简单地推出传统沙拉。地理数据显示,其中一家门店3公里范围内有大量写字楼,这意味着附近有大量对午餐便利性要求较高的白领。因此,盒马开发了一款创新的“分隔式沙拉盒”,将生菜、水果、坚果分开包装,保证食材新鲜度的同时提升携带便利性。这款产品上市后,很快成为该店午餐时段的畅销品。[2]


在果汁大火之际,盒马还瞄准小众水果,通过ODM推出限定的新疆红心苹果汁,基于秋冬季养生需求,盒马又找到盼盼推出三方四季雪梨枇杷,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收获了一波种草。


◎图源:小红书用户@汉中宝鸡山姆Let's go


这种“人无我有”的商品力,使得模仿者难以在品质与成本间找到平衡点。


“失灵”的跟风策略


盒马、山姆的爆款模式虽被广泛模仿,但其核心逻辑却难以复制。跟风策略的失效不仅源于表层的产品形态模仿,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渠道能力、供应链效率与品牌价值的系统性缺失。


在文志兵看来,盒马、山姆的成功是精准定位下的“错位竞争”。他表示,跟风产品往往忽视核心消费群体的差异化需求,陷入“大众化陷阱”。


以盒马、山姆的爆款为例,其核心用户是25-45岁的一线新中产,这类人群追求健康、品质与社交属性,愿意为“生活方式符号”支付溢价,并主动通过社交媒体传播产品价值。


传统渠道的主流客群更关注性价比,对健康标签的敏感度较低,且缺乏自发传播动力。例如,山姆的Member's Mark苹果醋以“天然发酵”“0添加”标签成为中产“社交货币”,但在下沉市场却因价格过高而遇冷。


◎图源:小红书用户@ AngelinaLL


同时,爆款的成功离不开渠道的高效触达与精细化运营,而跟风者常因渠道能力不足导致产品“触达即失效”。盒马与山姆通过自有品牌构建供应链壁垒,例如盒马的数字化农业直采能将新品从原料到上架周期压缩至15天,而大部分的跟风企业没有供应链优势,因此难以控制成本与品质。此外,会员制商超的“稀缺感营销”(如山姆限量瑞士卷)与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形成渠道护城河,模仿者若缺乏此类资源整合能力,仅靠低价难以维系用户黏性。


此外,爆款饮料的传播力建立在“产品即内容”的底层逻辑上。山姆的网红瑞士卷通过“限量发售”“会员专属”制造社交话题,用户自发分享“抢购攻略”形成裂变;盒马则借势小红书博主打造“秋季养生公式”(如“炖梨+银耳羹=润燥套餐”),将产品植入生活方式内容。但跟风企业往往陷入“流量依赖症”:通过直播低价促销、KOL硬广投放短期内拉升销量,但缺乏用户自传播动机,导致热度快速消退。



文志兵直言,跟风者往往陷入“有形无神”的误区,仅模仿产品形态而忽略技术沉淀与体验创新。比如,东鹏特饮的防尘盖设计贴合司机、户外爱好者使用场景,电解质饮料“补水啦”将专业概念转化为大众化需求……


这些细节创新才是构建起差异化竞争力的关键。


启示


盒马、山姆、胖东来等越来越多零售企业通过精准洞察成为“爆款制造机”,标志着饮料行业从“流量红利”向“价值红利”的转型。未来,爆款的诞生将更依赖对人群需求的深度洞察、供应链的极致效率,以及品牌与用户的情感共鸣。对跟风者而言,单纯复制产品配方或营销话术已难以为继,唯有回归商业本质,在细分赛道构建不可替代的价值,方能存活。


文志兵表示:“低价从来都不是竞争力,低成本带来的低价才是。”唯有回归商业本质,在细分赛道构建不可替代的价值,方能在行业洗牌中立于不败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8

标签:美食   山姆   饮料   渠道   传统   产品   社交   中产   用户   低价   人群   生活方式   价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