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闻天(1900年8月30日—1976年7月1日),上海浦东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在一个较长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
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后,被推选在中共中央负总责。
❖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东北做地方工作,提出五种经济成分理论。
❖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驻苏联特命全权大使、外交部常务副部长等职,配合周恩来在新中国外交领域做了开拓性的工作。
❖
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发言,批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的错误,主张发扬党内民主,遭到错误批判。
❖
“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被下放岭南,仍撰文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富有创见的探讨。
张闻天的入党故事
经过山城重庆实际斗争的锻炼,张闻天重返上海。重庆这一段斗争生活,尤其是主编《南鸿》期间的斗争生活,对他的思想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如果说先前他同家庭直接抗争而对社会只是用文墨宣战,那么,到了重庆,尤其是在《南鸿》时期,他完全置身于与黑暗社会斗争的漩涡之中了,他面对着个人的道路、人格、去留等切身问题,与恶势力进行正面的冲突。实际斗争使他认识到,单靠个人奋斗,单靠文艺活动是没有希望的,只有靠联合的行动、集体的力量,靠列宁缔造的那种共产党。他决心放弃衷心喜爱的文学,从事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革命。18年后,他在忆述自己的这段经历时写道:“在重庆时期,我同共产党人萧楚女、杨公(杨尚昆的哥哥)、廖划平等熟悉,他们到处动员青年团员支持我的斗争,同我结成了反对学校当局的统一战线。他们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这斗争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使我思想上又起了新的变化。我深深觉得要战胜这个社会,必须有联合的力量,单靠个人的文艺活动,是做不到的,而共产党是反抗这个社会的真正可靠的力量。此时,我有了加入共产党的动机。”
当张闻天怀着加入共产党的愿望,立志为“努力求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的觉悟重返上海的时候,上海正掀起前所未有的反帝浪潮。5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者枪杀工人领袖顾正红,激起了全市人民的愤怒。张闻天回上海后不几天,又发生了英国军队在南京路上枪杀中国示威群众的五卅惨案。上海全市沸腾了,燃烧了!
5月31日,上海阴霾满天,时有暴雨,成千上万民众涌向街头,举行抗议示威。张闻天回上海后住在小西门黄家阙立达中学(他弟弟健尔在那里读书),这时也赶到上海繁华地段南京路一带,汇入悲壮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的洪流。
在人流之中,张闻天被一位朋友叫住。这位朋友叫郭绍棠。他和张闻天的弟弟健尔是同学。张闻天从美国归来时,他们还在浙江省上虞县春晖中学读书。1924年5月,张闻天在完成了《旅途》与《青春的梦》之后,禁不住沈雁冰、沈泽民、汪馥泉等朋友的鼓动,曾经到春晖中学去过。这所中学位于风景秀丽的白马湖畔,为经亨颐先生创办,当时一批有为的青年如匡互生、夏丏尊、丰子恺、刘薰宇、方光焘等都在这里执教。张闻天到那里去,一来会会在那里教书的朋友,并请丰子恺先生为《青春的梦》设计封面;二来看看在那里读书的弟弟健尔和妹夫马景园。郭绍棠在那时听过他的讲演,并同他结识。后来郭进上海大学,同张闻天也有过交往。这时在街头邂逅,人流中间,难以畅叙别情。郭绍棠握着张闻天的手,问他:“为什么不参加国民党?”张闻天脱口回答说:“我要加入CP(即中国共产党——编者注)!”郭绍棠听了很兴奋,立即把张闻天的这个心愿告诉了沈泽民。
沈泽民1921年就是中共党员,早就盼望自己的挚友有参加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自觉。此时听到这个信息十分高兴,就同董亦湘一道,介绍张闻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入党时,张闻天创作了书信体抒情小说《飘零的黄叶》。小说采用青年知识分子长虹在冬夜给阔别10年的母亲写信的形式。游子向慈母倾诉了自己自从因婚姻纠纷离家出走,“冲到人生的战场”以后,艰难的生活经历和复杂的心理变化,满怀深情地告诉母亲,他要为“创造人生的真意义”而无私地去寻求光明,并请求母亲庆祝他的再生。小说写得非常亲切、感人。当年郁达夫读后称赞道:“你这篇小说像一首诗,你完全可以做诗人。”
长虹的形象明显带有张闻天自己的影子,但小说并不就是自叙传。这个抒情主人公的曲折经历具有较强的概括力和感染力,能够激起行进在革命途程各个梯级上的人们的共鸣,从而使他们不仅可以从长虹的生活道路照见自己的身影,而且可以从长虹心灵的历程照见自己的灵魂。16年后,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胡乔木在延安主编的《中国青年》上重新刊载这篇小说,说“它是一篇中国青年精神生活的史料”,“它所提出的问题在今天中国若干青年中间仍然存在着”。
的确,主人公长虹是五四时期青年的代表。他们生在“新旧交替的时期”,时代的新思潮使他们具有“个人的自觉”,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意志有感情的‘人’”。但是,旧礼教还没有完全丧失控制个人命运的权威。在这种背景之下,包办婚姻与个性解放、自由恋爱之间的矛盾成为第一个最广泛、最尖锐的冲突。长虹在这种冲突中产生了“一种不能控制的反叛冲动”,“为了服从我自己的光明不服从妈妈”,“像一个战士,不顾一切,冲到人生的战场上”。可是,经过一次又一次失败,长虹认识到在这黑暗如漆的世界上,“就是最纯洁的恋爱中间也充满了金钱与地位的臭味”。事实的铁杖把少年时代的幻想打得粉碎,这一方面固然是认识的深化,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信仰的危机。长虹“从希望的山巅落到了绝望的深谷”,一天天沉沦下去。他思索着人生的根本问题,曾两次萌生了自杀的念头,是自然的美和母亲的爱把他从江上和崖边挽救过来。最后在一场大病之后,他认定“人生的目的是在创造人生”,自己不仅要追求光明,还要“变做光明,照彻这黑暗如漆的世界”。觉醒,反抗,苦斗,失望,追求——长虹这一曲折的历程差不多就是五四时期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在真正投身无产阶级革命之前的共同经历,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认识价值。
长虹在实践中思考与探索的人生道路问题,也是这一代青年的共同问题。反叛旧家庭,冲到人生的战场,这只是反抗与革命的第一步。以后的道路应该怎么走?对此,小说用长虹的选择作了细致的分析和生动的回答。长虹“在现代生存竞争场中”奋斗,“曾经当过商店的学徒,管账先生,小学教师,新闻记者,秘书官与革命暴徒”。由于“敏感好高而且不肯奉迎”,总是和人家不欢而散。他知道,“只要我肯暂时放弃我的幻想,富贵功名,真是易如反掌”,但是,“为了服从自己的光明而离开我妈妈的人,肯这样做吗?”在失败的时候,他也曾想奔回妈妈的怀抱,找求安慰,但他为了追求光明,强压住了这种意愿。他眼前有迎合、背叛、回家、苦斗四条路。他决然摒弃了前三条路而心甘情愿选择苦斗:“我征服了失望痛苦的压迫,揩干了自己脸上的眼泪,再接再厉地向着那不可知的紫霞中走去!”更为深刻的是,作者还进一步探讨了当生活的实践打碎少年时代的幻想时的人生道路问题。对于知识分子来说,这是一个比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为严酷的打击。在这个打击下,长虹沉沦以至想要自杀。事后他清醒地认识到,自杀“太懦弱”,少年时的幻想“太近视”,正确的路应该是“如实地接受这个人生”,“接受世界上没有满意的生活与真正爱你的人的这件事实”,开始新的苦斗,“更加坚决地去负起找求光明的使命”。这是在扬弃了前一次找求光明的个人奋斗色彩之后,在自觉的阶段上对光明的追求。
《飘零的黄叶》写于张闻天走进共产党行列的时刻。从某种意义上说,长虹曲折的生活经历与复杂的内心变化,就是张闻天用文学典型化的方法向党所作的思想发展轨迹的自我解剖,而小说后部长虹对母亲说的那些话,简直就是张闻天对党立下的誓言:
妈妈,贫穷的,漂泊的与流浪的运命,我已经决意去接受了,我将从这种生活中间去发现而且去创造出人生的真意义来。我相信,我将永远的相信,人生虽是到处充满了黑暗,但是在这黑暗的中间,时时有一点点光明闪耀着。不过从前因为我的眼睛被自己的幻想所封闭,没有看清楚这种闪光究竟含有什么意义,不肯去接受罢了。以后,我亲爱的妈妈,你的长虹,将认真的要开始做一个无私的光明的找求者了。他将把那一点光明拿来,高举在无穷的黑夜中间。妈妈,他更将借你的精神上的帮助,自己变做光明,照澈这黑暗如漆的世界!
是的,从“五四”到“五卅”,张闻天走过的就是一条无私地找求光明的道路。在入党后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整整半个世纪中,他虽然经历了人生少见的曲折、磨难和逆境,却始终坚持真理,探索前进,从不动摇,完美地实践了入党时自己立下的誓言。他确实不仅做了“一个无私的光明的找求者”,而且自身就是一团穿透黑暗、引导人们前进的不灭的火焰。
——摘自《张闻天传》第3版
程中原 著
2025年8月第3版第4次印刷
当代中国出版社
01作者简介
《张闻天传》是由中共中央批准成立的张闻天选集传记编写组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由该组成员程中原撰写。作者力求使此书成为史料翔实、评价公允的信史。在该组领导的指导下,在全组同志的支持下,作者利用八九年时间进行有关张闻天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查阅了大量档案材料,访问了张闻天的众多亲朋、战友、部下、学生,依据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用三年多时间写成此书。陈云同志为本书题写书名。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