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中国啤酒市场风云变幻,曾经的“啤酒之王”百威亚太似乎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面对消费习惯的改变和本土品牌的强势崛起,这家外资巨头显得有些措手不及。业绩下滑、渠道失衡、高端市场地位动摇,这三重困局像三座大山压在肩上。
危急时刻,百威亚太在今年4月做出了一个关键决定:任命程衍俊为首位中国籍CEO。这位在百威体系内摸爬滚打29年的老将,能否带领公司走出泥潭,在2026年实现逆袭?这不仅是一场企业自救,更成为外资品牌如何适应本土市场的一面镜子。


百威亚太近两年的业绩表现,可以用“内外有别”来形容。从整体数据来看,公司啤酒销量连续八个季度同比下滑,收入也连续七个季度走低。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全年,百威亚太遭遇了销量和收入的“双降”,其中中国市场跌幅尤为突出,销量和收入分别下滑11.8%和13%。进入2025年,疲软态势仍未扭转——前三季度总销量下降7%,收入减少6.6%,正常化净利润也缩水近13%。
不过,如果把视野放宽到整个亚太地区,情况就复杂得多。在印度市场,百威实现了双位数增长,势头强劲;韩国市场虽销量持平,但收入和每百升收入仍有中单位数提升。

相比之下,中国市场在第三季度销量跌11.4%、收入跌15.1%,可谓“冰火两重天”。这种区域分化不仅反映出各地消费环境的差异,也暴露出百威在中国市场的战略短板。
为什么中国市场会成为百威的“拖油瓶”?公司官方解释是加大对创新产品、品牌推广及非即饮渠道的投入,同时存货管理中出现品牌组合不利的情况。
但究其根本,还是因为百威对本土消费趋势变化反应不够敏捷。当别人已在抢滩新渠道、推出适价产品时,百威却显得有些慢半拍。这也导致财报发布后股价连跌数日,市场信心明显受挫。


如果说业绩下滑是外在症状,那渠道结构失衡和高端市场份额流失,就是百威亚太必须直面的“内伤”。长期以来,百威在中国市场高度依赖餐饮、夜场等即饮渠道,这些场所曾贡献其六成以上销量。
然而,随着消费习惯转向居家自饮和即时零售,非即饮渠道迅速崛起——2024年其占比首次超过即饮渠道,2025年上半年更升至60%。遗憾的是,百威似乎错过了这场渠道转型的“黄金窗口期”。
据公司首席财务官透露,目前百威在中国的非即饮渠道占比刚过50%,低于行业平均的60%。反观竞争对手,华润啤酒与美团、京东达成合作,即时零售业务增长迅猛;青岛啤酒发力闪电仓和酒专营店,美团渠道销量大增近60%;燕京啤酒则凭借电商渠道30%以上的增速成为黑马。
百威在非即饮布局上的滞后,不仅导致销量流失,更动摇了其高端啤酒的霸主地位——2024年市场份额减少149个基点,2025年上半年营收首次被华润超越。

产品层面同样面临挑战。当前8-10元价格带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但百威此前并未充分重视,反而被华润的雪花纯生、青岛的经典1903、燕京U8等产品抢占先机。
尽管百威在2024年年报中表示将加强“核心++”价格带产品创新,并加速非即饮渠道高端化,但机构普遍认为其转型步伐仍慢于同行。渠道与产品的双重压力,让百威这位“高端王者”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定位。


程衍俊的上任被视为百威亚太本土化进程中的关键一步。他不仅是公司首位中国籍CEO,更拥有酿酒师背景和多年供应链管理经验,可谓“懂产品、通运营”。上任不久,他便点燃了“三把火”:战略聚焦、渠道变革、组织优化,试图从内到外重塑百威的增长引擎。
在战略层面,程衍俊明确将恢复增长和重夺份额作为首要目标。百威品牌继续坚守高端定位,而哈尔滨啤酒则通过推出零糖冰极纯生、更新包装等策略,主攻8-10元价格带,弥补此前在中端市场的空白。

渠道方面,公司加大非即饮投入,财报显示前三季度相关投资已见成效——在非即饮渠道中,高端产品销量和收入占比甚至超过中餐厅渠道。组织管理上,程衍俊提出“3R”哲学(责任、资源、认可),并通过取消中国区首席销售官等职位减少层级,提升决策效率。
这些改革在短期内已初见成效: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市场收入跌幅从一季度的12.7%收窄至6.4%,每百升收入由负转正。不过,第三季度数据再度恶化,收入跌幅扩大至15.1%,显示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机构观点也出现分歧:高盛、大摩认为三季报符合预期,但浦银国际和招商证券则指出,战略虽清晰,短期见效仍存不确定性,市场对2026年的预期或许过于乐观。程衍俊的“三把火”虽点燃了希望,但能否持续燃烧,还需时间检验。


百威亚太的2025年,是挑战与变革交织的一年。业绩疲软、渠道失衡、高端地位动摇,这三重困局并非一日之寒,却也倒逼企业走出舒适区,启动深度转型。程衍俊的上任和“三把火”改革,标志着百威正以更本土化、更灵活的姿态应对市场变化。
尽管前路仍有波折——渠道转型需时日、竞争压力未减、消费环境多变——但可以看出,百威已迈出关键一步。2026年能否逆风翻盘,不仅取决于战略执行的效果,更在于企业能否真正读懂中国消费者、跟上本土节奏。这场外资品牌的“中国化”大考,结局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