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类人群中暑更危险,快趁“热”收下这份防暑指南

高温防暑!

面对高温天气,中暑风险急剧增加,头痛高热、恶心呕吐,甚至意识障碍,绝非小事,中医智慧为您送上一份“清凉攻略”,帮助不同人群躲开暑热锋芒。

中医内调外护防暑法

1.饮食调养宜清淡

可多吃西瓜、黄瓜、苦瓜、冬瓜、丝瓜、绿豆、赤小豆、薏米等清热解暑的蔬果食材,尽量少食辛辣、温热性食物,少食油腻,避免过度冷饮伤脾胃。

3个帮助预防中暑的茶饮方:

金银花茶:取金银花5-10克,沸水冲泡后饮用。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能有效缓解暑热引起的不适。

薄荷茶:准备薄荷3-5克,用开水浸泡。薄荷疏风散热、清利头目,使人在炎热天气中保持清爽。

乌梅麦冬饮:将乌梅3克、麦冬5克用500毫升开水浸泡。此茶饮能养阴生津、止渴敛汗,补充人体因出汗流失的津液。

2.穴位按摩保健防暑

合谷穴(手背第1、2掌骨间)清热解表;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宁心安神、缓解胸闷;曲池穴(肘横纹外侧端)疏风清热。还可艾灸足三里、关元等穴位,增强体质,提高耐热能力。也可通过刮痧帮助排出暑热,在背部脊柱两侧、肘窝、腘窝等部位刮痧,至出痧点或局部青紫为度。

3.起居有常,顺应四时调阴阳

睡好“子午觉”,子时23-1点养阴,午时小憩15-30分钟养心。午时(11-13点)避免暴晒,外出戴遮阳帽或伞。空调温度尽量不低于26℃,避免直吹后颈(风池穴易受寒)。可适度出汗,如晨间或傍晚散步至微汗即可,忌大汗。

特殊人群预防中暑建议

1.老年人重点温阳护气防阴暑

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阳气不足,在高温天气易患阴暑,建议合理使用空调,将温度设定在26℃左右,既能防暑又可避免寒邪入侵。同时,要密切监测基础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高温可能使病情波动。家属需留意老人行为,若突然出现健忘、暴躁等异常,可能是中暑先兆,要及时采取措施。

2.儿童重点清热护津促散热

及时补水:每小时让儿童饮用200-300ml淡盐水,补充因出汗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避免剧烈运动:高温时段减少儿童户外活动,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大量出汗引发中暑。

选择透气衣物:给儿童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利于散热。

识别中暑先兆:留意儿童是否有头晕、恶心、皮肤灼热等症状,若出现应及时处理。

3.户外工作者重点分时作业补电解质

户外工作者在高温天气要调整工作时间,避开高温时段。工作时携带防暑药品,出现中暑先兆可及时缓解。同时,要定时补充淡盐水,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每小时轮换15分钟休息,让身体得到恢复。

4.孕妇

建议避免长时间逗留在高温环境,居家保持室内凉爽,在使用空调的时候要避免直吹;日常饮食要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夏季孕妇要适当降低运动难度,可进行孕妇瑜伽等舒缓一些的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5.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

谨遵医嘱,规律用药,对病情进行定期监测;尽量减少在高温时间外出,如外出一定要携带急救药品。在饮食方面,要少吃高盐、高糖食物,减轻身体负担。

中暑紧急救治措施

现场急救的核心在于快速降温。应第一时间将患者脱离高温环境,移至阴凉通风处。迅速实施物理降温至关重要,可用冷水擦拭或用冰袋冷敷患者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

天气干燥时,也可将凉水浸湿的衣物包裹患者身体并用风扇强吹散热,条件允许可直接进行冷水浸泡。若患者出现呕吐或抽搐,需将其侧卧防止误吸窒息,切记不要向昏迷或抽搐者口中塞入任何物品或喂水。

对于轻症中暑,中医有一些简便有效的急救方法。可于脊柱两侧、肘窝等处涂抹油脂或清水后进行刮痧至皮肤泛红紫以散热通络。针刺急救常用十宣穴点刺放血,或按压人中穴促醒。也可用拇指按压合谷、内关等穴位缓解症状。

后续送医需特别注意监护与持续降温。中暑后48小时是危险期,必须严密监测患者体温、意识和呼吸等生命体征,并需详实告知医生患者中暑的时间、环境及具体症状。在转运患者过程中,仍需通过冰敷颈、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部位进行物理降温,减轻损害。

徐光勋

主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博士毕业,从事中医急诊临床工作20余年


供稿:急诊科 徐光勋

编辑:宣传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1

标签:养生   人群   危险   指南   高温   患者   乌梅   暑热   电解质   天气   先兆   儿童   肘窝   穴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