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这句话便是在告诫我们“阳气”对机体的重要性!但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的很多生活习惯可能一直在耗损着自身阳气,导致疾病缠身。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自身的阳气足不足,又该如何调整养护呢?
阳气不足有哪些表现?
1
四肢发凉
一到冬天手脚冰凉,后脖颈子冒凉风,一些女性小腹发凉,上了年纪的人容易觉得膝盖和手关节发凉。
其实,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阳气不足,阳气不能达到四肢末梢,就会觉得手脚怕凉。
2
心情总是不好
一个阳气充盛的人,其心情大多数时候是好的。即便有的时候不好,也会在短期内调整过来。
那些抑郁、苦闷,常常感觉压力较大的人,往往阳气不足。
3
大便小便异常
阳气充足身体各方面都会比较健康,小便流畅大便顺畅。
当体内阳气不足的时候,小便可能会出现淋漓的感觉,大便可能会出现不成型的情况。
4
多汗
如果出现异常出汗,比如白天动不动就出汗,晚上睡觉盗汗等,可能是阳气的固摄作用被削弱。
阳气,有固摄津液的作用。心阳、胸阳不足的时候,津液不得固摄,腠理玄府舒张,于是就会多汗。
5
肥胖
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如果我们体内出现代谢异常,则很容易导致肥胖发生,这也是阳气不足的表现。尤其是腹部肥胖、舌胖苔白腻、动辄气喘吁吁的人。
6
头晕迷糊
清阳之气,输送于头部,令我们神清气爽、头脑反应敏捷、记忆力好,这是阳气足的表现。
那些记忆力下降、总是感觉头晕迷糊的人,往往是阳气不足引起的。
7
身体有淤血或者出血
阳气存在于体内,可以固摄我们的血液,使之流畅运行。阳气不足,会容易出现淤血,或者异常出血的情况。比如我们常说的脑梗、心梗,以及女人的月经量大、崩漏等等。
那么,到底如何该养护我们的阳气呢?
人体自带一些“阳气窝”。我们多拍一拍这些“阳气窝”也能通经络、补气血!
气海穴
气海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从肚脐向下一寸半的地方。
气海穴可以培补元气、益肾固精。常按摩气海穴能够强壮体质,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以及抵抗力。
涌泉穴
《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是肾经的首穴。
经常按揉涌泉穴能刺激气血的流通,气血通畅了,阳气自然就来了。
劳宫穴
劳宫穴在手掌的正中间,按压的时候,左右手交叉,一手大拇指弯曲,顶揉劳宫穴,每次顶按3分钟,换另外一只手,每天做一次。
没事做的时候,还可以经常拍一下手,也能刺激劳宫穴。在正中午,天地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也可以晒一下劳宫穴,能帮助补充阳气。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古人称其为“长寿穴”。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
拍揉足三里穴可补气壮阳,对于气短、两眼昏花等现象有很好防治作用。足三里尤其适合拍打。
后溪穴
后溪穴位于人体的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指掌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经常按揉后溪穴还可以调整长期伏案或在电脑前学习和工作对身体带来的不利的影响,但要坚持!
极泉穴
极泉穴是心经的重要穴位,可调节心律,治疗两肋疼痛。极泉穴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我们经常弹拨极泉穴不仅可以去心脏的郁火毒素,还可促进气血流通、宽胸理气、养护心肺!
承山穴
承山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
承山穴一方面是全身承受压力多筋、骨、肉的集结之处,另一方面又是人体阳气盛的经脉的枢纽。所以,经常按揉承山穴能振奋太阳膀胱经的阳气。
血海穴
血海穴为足太阴脾经穴位。顾名思义,血海和人体的血液有关系,这个穴位其实就是血液汇聚的地方,具体来说,就是脾经之血的聚集之处,正如江河百川,终归大海。
血海穴位于大腿内侧,从膝盖骨内侧的上角,上面约三指宽筋肉的沟,一按就感觉到痛的地方。
经常按摩血海穴可以补血养肝、滋润皮肤、瘦腿、治疗雀斑、月经不调、痛经、贫血、腹痛等。
来源:养生中国
更新时间:2025-05-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