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倒闭6万家!利润暴跌2.36亿,中产“白月光”为啥没人买单了?

2023年6月,一个在广州天河城经营了接近十年的钢琴专柜,悄悄撤下了泛黄的价格牌。导购说,那是2021年留下的标签,三年过去,没人再问起。曾经,周末一天能接待十多个家长,现在一周都难迎来一个顾客。

这不是个例,而是一个行业的缩影。就在同一年,全国二手钢琴挂牌量激增300%,成交率却低得可怜,不到5%。钢琴,这个曾被中产家庭奉为“白月光”的乐器,怎么忽然成了“没人要的大件”?

与此同时,中产精神寄托的另一个载体——实体书店,也在经历严酷的考验。2022年至2024年,全国倒闭了超过6万家实体书店,相当于每天关门55家。一些曾红极一时的网红书店,比如西安茑屋、上海钟书阁,也没能逃过关门大吉的命运。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曾让家长们甘愿贷款购买、为孩子排队报名的钢琴,如今成了二手平台上的“急售品”?中产的“精神角落”书店,怎么就不香了?

2022年,一个外卖小哥在送餐间隙坐在路边钢琴前弹奏的视频火了。他琴技娴熟,却在曲子未完时接到电话,只能匆匆合上琴盖,拎起外卖箱奔赴下一单。视频底下,家长们留言说:原来会弹钢琴也不能改变命运。

这些年,学钢琴的孩子越来越少了。2017年之前,全国琴童数量一度达到4000万人,是2000年的四倍。那时,一节课两三百元照样供不应求,金融机构甚至上线了“钢琴贷”,让人分期买下三万元的钢琴。

钢琴销售也水涨船高。2017年,中国钢琴年销量达到40万台,是美国的13倍,相当于每天卖出1000台。珠江钢琴市值突破百亿,海伦钢琴年营收也达到4.7亿元,琴行遍布一二线城市商圈。

就在同一年,北京奥运会的余音未散,郎朗与5岁林木子合奏《星光》的场景依旧深入人心。那一刻,学钢琴不再只是兴趣,而是“能上舞台”的通道。政策也在背后推波助澜,部分地区规定,钢琴考级达到9级以上,中考能加10分。这一纸政策,成为无数家庭的“指南针”。

钢琴成了升学捷径。家长们不惜重金为孩子打造“起跑线”,即便家中空间有限,也要腾出角落放台钢琴。琴行老板回忆,那几年走廊里全是等课的家长和小板凳,滴答作响的节拍器声此起彼伏。

但风口来的快,走得也快。2018年,教育部门开始取消艺术类中考加分;2021年,“双减”政策落地,校外培训被严控。加分没了,动力也没了,许多孩子琴盖一合,从此再未打开。

2019年至2021年,平均每年有超过2万家琴行倒闭,相当于每天关店60家。有琴行老板砸下50万元加盟品牌,最多时8位教师、120多名学生,年营收超80万。

可到了2021年秋季,报名的学生只剩12人。即便降价到“99元4节课”,依旧乏人问津,最后只能以500元一台的价格把教学琴卖给回收站,还倒欠十几万元退费款。

线上二手市场也出现了“钢琴大甩卖”。一台巅峰期售价2.3万元的珠江118M2钢琴,如今挂价800元,仍然无人问津。评论区里不是问音色,而是问“能包运费吗?”、“再便宜点行不行?”。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钢琴挂牌量暴增,但成交转化率不到5%,不少卖家自嘲“卖琴还不如卖废铁”。

钢琴企业的生存也岌岌可危。海伦钢琴亏损近1亿元,珠江钢琴更是亏损2.36亿元,2024年上半年珠江钢琴营收同比下滑42.11%,净利润首次为负。音符还没响起,账本已经亏红。

与此同时,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在冲击市场。2017年中国出生人口接近1800万,而到了2023年,这个数字跌至954万,减少了800多万。学钢琴的黄金年龄是4-6岁,最迟不超过7岁,这些减少的人口,正是钢琴行业的潜在生源。

人少了,需求自然断崖下滑。家长们的育儿观也在改变。一位00后妈妈说,她让孩子学钢琴三年,每次考级前都哭,后来换成街舞,孩子反而爱上了主动练习。她说:“虽然不算高雅,但我不再有心理负担。”

教育焦虑并没有消失,只是转了方向。中产家庭把精力从艺术考级转向更“实用”的技能,比如编程、信息素养、智能设备。琴房的节拍器声没了,取而代之的是键盘敲击声和屏幕亮光。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实体书店身上。那些曾被奉为“精神栖息地”的网红书店,正经历一场“退烧”。2022到2024年,全国倒闭超6万家书店,相当于每天倒闭55家。言几又从60家门店锐减至仅剩3家,连新华书店也一年关闭了137家门店。

很多书店开业即巅峰,客人排队拍照,却鲜有人买书。购书转化率不足5%,一本50元的书,利润不到10元,连日租金都不够交。租金、人工、维护成本高得吓人,收入却在持续萎缩。

数字阅读也在分流实体书店的用户。2024年国内电子书阅读率已达76%,纸质书却只有41%。大家习惯用短视频“几分钟速读一本书”,用平板查资料,逛书店成了“非必需支出”。

更别提电商平台的价格优势,同样一本书,线上五折起,实体书店却因进货成本高,无法打折。消费者干脆“线下看样、线上下单”,书店成了免费的展示架。

“第三空间”的定位也不再吃香。曾经,书店试图用“咖啡+文创+阅读”的模式吸引顾客,但连锁咖啡馆、自习室、商场休息区,都能替代这个功能。调研显示,有72%的受访者表示不会为书店环境单独买单。

即便如此,市场的温度并没有消失,只是向高端集中。施坦威钢琴2016至2021年在中国市场的净销售额从0.46亿美元涨至1.17亿美元,年增长率超过20%。客户家里的沙发是爱马仕,拖鞋是迪奥,走廊能跳操,客厅里摆着两台施坦威钢琴。同款二手琴售价158万元,依然供不应求。

中国仍是全球最大钢琴生产和消费国。2024年电子乐器营收增长9.45%,利润增长106.19%,不少企业开始转向“卖服务”,例如智能钢琴、静音练琴、课程订阅等,尝试突破传统产品边界。

实体书店也在寻找破局路径。一些书店放弃咖啡文创,专注垂直领域图书,靠精准选品吸引核心读者,复购率超过60%。有的书店转型社区服务站,提供借阅、亲子活动、老年教学,客流稳定。还有书店在老街区开设二手书循环站,低价售卖翻新图书,运营成本只有传统书店的1/5。

冷静期不是终点,而是新生的开始。过去那些为加分、为面子买单的需求正在退场,真正出于热爱和品质追求的消费正在浮出水面。中产家庭不再盲目追求“高雅”,而是更看重孩子的兴趣和实用技能。

愿那些仍在练琴的孩子,是因为热爱音乐;愿那些还在翻书的人,是因为喜欢纸质的温度。热度退了,温度还在。钢琴和书店都没“凉透”,只是回归了理性。曾经靠政策和外壳撑起的“白月光”,终将让位于实实在在的兴趣和价值。中国产业的未来,不靠虚火,而靠真热。

信息来源:

[1]2025,钢琴市场崩盘之后 金融界

[2]消费时评|钢琴市场从“虚热”走向“实在” 消费日报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1

标签:财经   中产   买单   利润   白月光   钢琴   书店   珠江   实体   孩子   加分   海伦   节拍器   政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