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人坚称假的,有人认为是真,在多个领域引发了极大关注和争议。
橙柿互动对这一事件,曾陆续进行了深入报道。
昨日(7月2日),该项目考古人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首次向外界发声,公开回应各路人马质疑。
同一天,石刻的首次发现者、青海师范大学教授侯光良也发声,石刻与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有关,被这个结论震撼了。
回应石刻发现过程
石刻年代和价值如何明确的?
橙柿互动曾报道过,关于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青海省果洛州的文旅部门介绍,2023年国务院部署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后,果洛州安排各县成立工作专班。
2023年7月,果洛州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一行,对莫格德哇古墓群和尕日唐岩画(秦始皇遣使昆仑石刻)等进行进一步研究考证。
这次,仝涛就发现过程回应得比较详细——
2023年7月,在莫格德哇古城调查结束之后,我们在当地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探访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的牛头碑、岩画、佛塔、墓葬等其他遗迹,在扎陵湖北岸山坡半腰一处凸出的山岩基部,我们见到了这处石刻。
石刻表面磨蚀风化较为严重,有多处石片残损剥落,残存字迹非常模糊,可以粗略辨识有“皇帝”“大”(后考证为“采”字)“乐”(后考证为“药”字)等残存文字。
大概在2024年初,我们在整理和制订莫格德哇发掘方案时,才注意到石刻上的“己卯”二字。
我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有明确年代的碑刻,再加上小篆字体,我大胆推测,这可能是更早期的石刻。
随后,我们开始查阅大量资料,一一对比秦代文字和文献,逐渐确定了这处石刻的年代和价值。
仝涛称,确定这处石刻为秦代石刻题记的过程非常复杂,但也比较严谨。
首先,主要是依据文字本身,包括内容和写法的时代特征。
该石刻镌刻字体为典型的秦小篆,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后世虽然有模仿,但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其次,石刻中提到的“五大夫”爵位,是商鞅变法后设立的,一直沿用至东汉,而且“五大夫”这几个字是合文写法,是上古时期造字、写字的一种特别方式,在秦汉以后就基本上消失了,这为我们确定石刻的年代提供了重要线索。
古人严寒乘车出行青藏高原
可行性有多大?
石刻上内容称,皇帝派遣五大夫翳率领一些方士,乘车前往昆仑山采摘长生不老药。他们于该年三月己卯日到达此地。
外界质疑声音称:2200年前的古人,在青藏高原的严寒中乘车出行?这有悖常理。
对这一事件的可行性方面,仝涛也进行了分析:使团选择在冰冻的冬季出行,一方面,可能是迫于秦始皇的紧急需求。
另一方面,更可能是受青藏高原气候环境及古代交通条件所限,不得已而作出的选择。
秦时的黄河上游尚未有足够的桥梁、舟船等渡河条件,黄河源高海拔地区又多湿地、沼泽,夏季极易陷车。
因此只能在寒冬季节水枯结冰之时,车辆人马方可履冰通行。
黄河上游桥梁系统的建设,发生在汉代之后,至隋唐时期唐蕃古道开通之后逐步完善,此后才有条件在夏季丰水季节乘车实现高原的穿越。这在文献中有比较多的记载。
仝涛称,“对于网上的争议,我始终保持开放和严谨的态度。”
对于这块石刻的历史研究重要意义,仝涛认为,这一发现可以说是填补了多个方面的空白。
它记录了秦始皇遣使前往昆仑山寻觅长生不老药的历史事实,这在文献中并无记载。
昆仑山在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上占据重要地位,但其具体位置一直困扰着学界。石刻的发现,为解决先秦时期“昆仑”“河源”的地望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外,石刻的发现,这表明早在秦代,中原内地与青藏高原之间的交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交通史、文化交流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仝涛说,“这一石刻引发如此大的关注,是我始料未及的。
他表示,真诚感谢广大学界同仁和网友提出的各种专业见解,通过这些争议和开放的讨论,大大提升社会各界对于这片高原无人区的关注度,有利于研究和保护这一珍贵文物。
首次发现者发声:
仿佛看到2200多年前
秦人在高原风雪中……
同一天(7月2日),石刻的最先发现者、青海师范大学教授侯光良也公开发声:石刻所在的扎陵湖北岸,在古代是何等绝远之地,绝非个人之力所能及,一定是个团队,背后一定有国家力量在推动。
他指出,仝涛先生《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一文,激起千层浪。对个人而言,了却了他数年间的一桩心事。
“石刻与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有关,无疑在我脑中又引爆了一颗原子弹,大大超出我的推测,这个结论再次震撼了我。”
侯光良称,仔细研读仝涛的文章,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这一发现意义重大而深远。
他说,自己仿佛看到2200多年前,一队秦人,驾驶着车马,行驶在高原风雪中,顺河而上,来到河源,刻下了这段文字。
他们书写的不只是帝王求仙的执念,更是华夏文明深入青藏腹地的实证。
冰屑沾衣,氧气稀薄,而他们手握凿刀,在岩壁上留下穿越千年的密码。
“这场景让我心潮澎湃,他们是何等的伟大。”
此外,对秦代石刻的外界质疑,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认为,有很多人推想当时山高路远,环境恶劣,加之青海扎陵湖地区不在秦的管辖范围内。
其实,中国大地上的先民从很早开始就有将探险当乐趣,视万里为坦途的气度。
最迟到商代中晚期时,商文化的影响已经东到山东半岛,西到陕甘交界,北到鄂尔多斯高原,东北到辽宁朝阳,西南到四川广汉,最南到广西武鸣,可谓泽被广阔,影响深远。
刘钊指出,当今文物造假猖獗,需要时刻警惕,但不能矫枉过正,因噎废食,倒脏水时把孩子也抛掉了。
“我们总是习惯于信已知,疑未知,却不知我们对古代的认知永远是一知半解,一鳞半爪。
“从对昆仑石刻的质疑声中,我总能感到:有人对我们古代科技与文化所达到的高度不够自信。”
对于这次公开回应,有评论称,“争议是正常的,但应该是做学术套路,而非人身攻击和恶意的揣测。很开心可以看到这样严肃认真。”
“开放包容、有理有据有节,这才是学者该有的风范。”
“这才是学术研究应有的态度,而不是网红式学士人设。”
橙柿互动 记者 程潇龙
更新时间:2025-07-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