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长江一句“你把握不住”的预言,不幸言中!
“嘎子哥”谢孟伟,竟在直播间身着警服、飙着脏话带货,公然挑战法律与公信力,这一幕瞬间引爆全网怒火,央视连夜出手,法律铁拳随即落下,一纸行政拘留,那个童年小英雄嘎子成了身陷囹圄的嫌疑人。
一件不完整的警服,成了“嘎子哥”谢孟伟的“催命符”,嘎子带货之路可能就此终结!
嘎子在9月10日的直播间里公然穿着“警服”带货,它有着警服标志性的肩章和臂章,外观足以以假乱真,但仔细看,会发现它少了关键的警号与胸徽。
大家知道嘎子哥正在云南拍戏,但是他却很不老实,身上穿着警服的他一边胡乱飙脏话,一边在卖力的介绍一款充电宝与随身WiFi的二合一产品。
这件本该代表公共权威的制服,就这样突兀地出现在了一个纯粹的商业场景里,它的身份在这一刻开始被扭曲,从一件“戏服”迅速异化成一个引爆舆论的符号。
最终,这件所谓的影视警服把嘎子哥送上舆论中心,网友们的冷嘲热讽铺满了他的评论区,这件事彻底走向失控状态。
就在2023年,他才就因售卖酒被网友口诛笔伐,个人信誉早已千疮百孔,甚至都惊动了官媒,当他再次面对直播镜头时,如何让消费者相信他,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于是他选择了一条捷径,穿上这身警服,仿佛就披上了一层无形的公信力盔甲,面对直播间里零星的质疑声,他情绪激动地反驳,指责对方是在“蹭流量”,甚至爆出粗俗语言。
他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声称自己是“根红苗正”,甚至暗示自己是完全“清白”的,否则“不可能穿上这身衣服”,这套话术的背后,是一种精明的商业算计。
他巧妙地将警服所承载的权威与社会信托,嫁接到了自己和所售卖的商品之上,仿佛穿上它,过去的劣迹就能一笔勾销,眼前的商品也变得无可挑剔。
这件衣服在此刻不再是戏服,而是一个高效的营销工具,是他用来修复个人品牌、为带货行为“镀金”的终极道具。
这种根深蒂固的商业思维,甚至在他被通报处罚后依然清晰可见,当他发布动态表示“接受一切结果”时,人们发现,他账号名称的后缀依然挂着“橱窗里有好物”这样引导购物的字样。
从始至终,这件警服,连同它所引发的一切风波,都只是他商业链条中的一环。
谢孟伟始终坚称,他穿的只是“剧组拍摄专用戏服”,他声称自己当时正在云南拍摄一部相关题材的电影,一个所谓的“省厅重点项目”。
然而,这个看似合理的解释,在冰冷的法律条文面前,显得不堪一击,法律的界碑清晰而刚性,连我们普通人都知道警用标志、制服是人民警察的专用物品,其他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持有和使用”。
这是一条没有任何模糊地带的红线,当然,法律也为影视拍摄这种特殊情况留了口子,但这个口子有严格的门槛。
规定指出,因拍摄需要使用警服,必须经过省级公安机关的批准,并且,这些服装道具“严禁在非拍摄、非演出场合穿着使用”,但是谢孟伟的行为显然不属于“拍摄”或“演出”,他只是在直播带货。
他在一个IP地址显示在云南的直播间里推销电子产品,这与电影的拍摄现场风马牛不相及,他的“戏服”辩解,在这一刻彻底失效,他的行为精准地踩在了法律的雷区上。
法律之网的反应迅速而严密,一名来自辽宁的李先生的举报,成为了启动执法程序的导火索,很快,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的公安局介入调查。
9月17日晚间,央视新闻一纸通报让所有争论尘埃落定:谢孟伟因非法使用人民警察制式服装,被处以行政拘留7日,这个结果,是对其越界行为最直接、最必然的回应。
将谢孟伟个人送进拘留所,是事件的句号,但追问不能就此停止,这件警服能如此“畅通无阻”地从片场溜进直播间,暴露出的,是一整条从个人到系统的失控链条。
回溯谢孟伟的过往,他似乎一直游走在规则的边缘,当年,潘长江老师在连线中曾苦口婆心地劝他:“网络是虚拟的,你把握不住”。
这句规劝后来却在网络狂欢中被解构为“潘嘎之交”的笑谈,谢孟伟非但没有听进去,甚至在后来的直播中公开调侃前辈为“潘子”,其骨子里的狂妄与对规则的漠视可见一斑。
此次直播中对网友爆粗口,更是这种失控个人状态的延续,但问题仅仅出在他一个人身上吗?
一个关键的疑问悬而未决:本应由剧组严格保管的“专用戏服”,是如何被演员轻易带出拍摄场景,并用于私人商业活动的?
这背后,指向的是剧组对道具服装管理的致命漏洞,当一个公众人物身穿警服出现在带货直播间这种明显违规的场景时,他为什么没有被处罚?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谢孟伟的社交媒体IP地址,也记录下了他心存侥幸到最终面对现实的轨迹,直播和道歉时,他的IP在云南。
而当他发布“接受一切结果”的动态时,IP地址已经变回了河北,这条地理轨迹的变迁,仿佛一个隐喻,暗示着整个失控的链条,最终必然要回归到法律的强制纠偏之下。
一件警服,在短短几天内,走完了一段匪夷所思的异化之旅,它从代表公共秩序的权威符号,沦为修复个人信誉的商业道具,最终变成了将使用者送进拘留所的法律物证。
谢孟伟的7日拘留,不仅是对他个人行为的惩戒,更是对所有试图将公共权威符号私有化、商业化的侥幸心理敲响的警钟。
在流量就是一切的时代,总有人试图模糊边界,挑战底线,但他们必须明白,有些符号,是整个社会秩序和公共信任的基石,不容亵渎,更不容交易。
对这些符号保持敬畏,守住法律与伦理的双重底线,是每一个公民,尤其是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必须承担的责任,因为对符号的尊重,就是对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社会的尊重。
更新时间:2025-09-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