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南仓和北仓均因漕运而兴,其名称源于元明时期沿运河设置的粮仓,具体由来如下:
1. 北仓的由来
地理位置:位于天津市北辰区京津路西侧、北运河东岸,元明时期即为漕运码头和储粮地。
历史背景:
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年),朝廷在三岔河口至杨村间沿北运河设立“直沽广通仓”,其中就包括北仓。
明永乐四年(1406年),在尹儿湾(今北仓一带)建“百万仓”,可储粮100万石,由天津卫派兵戍守。
清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下令修建“北仓廒”,成为天津最大的皇仓,占地375亩,设仓房48座240间,储粮40万石。
名称演变:北仓原名“尹儿湾”,因漕运仓储功能日益重要,逐渐以“北仓”取代旧名。
2. 南仓的由来
地理位置:位于天津市北辰区天穆镇,与北仓相对而得名。
历史背景:
元初即为“百万粮仓”,与北仓同属“直沽广通仓”体系。
明代漕运兴盛时,南仓与北仓同为运河沿岸重要仓储节点,用于转运南方漕粮。
名称来源:因位于北仓以南,故称“南仓”。
3. 两仓的共同特点
漕运枢纽:南北运河交汇于天津,大型漕船因“潮不过三杨”(潮水影响仅至杨村)需在北仓、南仓等地换小船转运。
经济影响:两仓的设立带动了周边商业、运输业发展,使北仓、南仓成为天津北部重要的经济中心。
历史变迁: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北仓廒被焚毁,漕运衰落,但地名沿用至今。
结论
南仓与北仓均因大运河漕运而兴起,作为元明清三代重要的粮仓,其名称反映了天津在历史上的漕运枢纽地位。北仓因雍正年间大规模扩建成为“天下皇仓”,而南仓则作为其辅助仓储点,共同构成天津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