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秋风起,寒霜降,11月20日,中国心梗救治日,提醒我们:“1120”代表着“两个120”——一是“有胸痛,我要拨打120”;二是“心梗救治,争取黄金120分钟”。
秋冬季节阳气内收,寒气当令,寒主收引凝滞,最容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痹阻。这正是急性心梗(中医称为“真心痛”)在此时高发的重要原因。今天,浏阳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吴露就从中医的视角,聊聊如何“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一、心梗,中医怎么看?——“不通则痛”的极致表现
西医讲心血管堵塞,中医讲“心脉痹阻”。心脏就像身体的君王,它所在的“皇宫”——心脉,需要充足的气血来濡养。当出现以下问题时,危机就埋下了:
寒邪内侵:秋冬外界的寒气,会像冰冻一样让血管收缩,气血流动变慢,“寒凝血瘀”。
痰瘀互结:长期饮食不节,爱吃肥甘厚味,导致脾胃运化失调,产生痰湿。痰湿像血管里的“淤泥”,与瘀血勾结,形成“痰瘀互结”,是堵塞心脉的元凶。
气滞血瘀:情绪波动、压力大,会导致肝气郁结。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气不顺了,血就流不动,形成瘀血。
当这些因素叠加,心脉彻底闭塞不通时,就会发生“不通则痛”的真心痛,也就是急性心梗。
二、中医“治未病”——养心之道在于日常
中医智慧的核心在于“防大于治”。在心梗发生前,我们就应积极干预。
1. 御寒保暖,护卫阳气:及时增加衣物,尤其要护好头部、颈部、背部和脚部这些阳气汇聚之地。睡前用温水泡脚,可加入少许艾叶或生姜,温通经脉。
2. 饮食有节,化痰祛瘀:避免生冷、油腻、过甜的食物。推荐多吃一些活血、化瘀、行气的食物。
山楂:消食化积,活血化瘀,是“血管清道夫”。
木耳、洋葱:活血通络,清洁血液。
丹参、三七:在医师指导下用于药膳,它是著名的“活血圣药”。
“养心茶”:丹参3克,山楂3片,泡水代茶饮。
3. 情志舒畅,气机调和:避免大喜大悲、过度愤怒等。可以通过静坐、冥想、聆听舒缓音乐等方式来安定神志。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情平和,心气才能顺畅。
4. 适度运动,导引气血:选择温和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这些导引术能调和气血,使“气行则血行”,但又不过度耗伤心阳。
三、中医特色治疗——通则不痛,扶正固本
对于已经出现胸闷、胸痛症状,或处于心梗恢复期的患者,中医特色治疗能发挥巨大作用。
针灸通络:针刺内关、膻中、郄门等穴位,能迅速宽胸理气、通络止痛,是急救和日常调理的利器。
中药方剂:根据患者是“气阴两虚”、“痰瘀互结”还是“阳气虚衰”等不同证型,个性化开具方药。
康复推拿:通过特定手法疏通心经、心包经,缓解身体紧张,辅助气血运行。
心脏的健康,始于每一餐饮食,存在于每一次呼吸,安定于每一刻情绪。从今天起,做一个“有心人”。
心梗救治,争分夺秒。中医养生,防患于未然。
指导专家:浏阳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主任、主任医师 吴露
通讯员:彭宇
制作:张伊涵
更新时间:2025-11-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