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广东佛山顺德一对新人在婚宴上仅将红包一角轻轻折叠便原路奉还。
“折个角,心意已收!”这一幕,迅速在网络走红,也被多家媒体点赞。
这几年,全国各地都在推崇红白喜事的改革,不让随礼变成负担。
如何逐步推行人情浓、花钱少的新风尚,我们都要深度思考。
人际交往中,祝福比红包更加珍贵。
作为亲戚朋友,随礼时都要记住以下几条规矩。
第一,对弱者,回礼多一点,帮助。
古人说:“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
从利益的角度,人都喜欢趋炎附势,看到谁很红火,就去巴结。希望对方给自己好处。
对穷苦的亲戚,就体现很冷淡,甚至都不去交往了。
朋友之间也是如此,在朋友混得好的时候,吃吃喝喝,礼尚往来。一旦朋友落魄了,马上就更换态度,甚至会断交。
还看了这样的社交感悟:如果你开口借钱,发现自己没有朋友,也没有几个亲戚。
聪明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们看关系,会看长久。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落魄的少年,在未来也可能是一个厉害的人物。你要是帮他一把,来日他就是你的贵人。
“你今天敬重了老人,就是敬重了明天的自己”,每个人都会变老,你尽孝多一些,那你的晚年会好一些。
直接送大礼,很多弱者不会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回礼,来帮助弱者。
我的祖父过世之后,祖母寄居在大姑姑家,没有任何收入来源。
祖母去参加亲戚的喜宴,随礼二十块,很快又收到回礼——通常是五十,一百不等。
祖母的生活,也因为常常有很多回礼,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要懂得,礼尚往来,是送礼、回礼的循环。而不是你要大家送礼,如吞金兽一样贪婪。
如果你条件还好,对老人,暂时穷困的亲戚朋友,正在读书的孩子,多一些回礼,那你办的喜宴,也有助人为乐的成分,成就了他人。
第二,红白事,收礼少一点,情谊。
红包折一角的做法,在广东某些地方,已经延续了三十多年。
可见,其欢迎程度有多高。
我的老家在湘南,红白事的随礼,也是一两百。应该不算多。
这几年,一些村里人,富起来了。只要在村里办酒,就形成了一个规矩:家家户户的随礼,由小组长统一收取。一般一家就是二十元。
在十几年前,一家就是五元。
回礼也约定成俗,一般是五元,到二十元。
非正式开酒席的时候,也不是全家出动,而是派代表。这就避免了人多,拥挤,浪费等。只有正席才全家出动,图个热闹。
特别是白喜事,很多家庭,对来帮忙的人,是分文不取。见证了一句古训:“白事不请自来。”
村里人来帮忙干活,还抬棺材、开路等,已经够辛苦了。并且劳动的价值,远远大过礼金。不额外收礼金,这是对人的认可。
礼轻情意重的习俗,到了我们这一代,不能够忘了。
礼金的提升,一般是亲戚朋友互相攀比,也有人故意在高端酒楼办喜事,频繁办,借机会敛财引发的。我们应该反对。
如果遇到一些敛财的喜事,我们还可以拒绝参与。
如果你有心,在办喜事的时候,提前告诉亲友,人来就够了,不要随礼。或者给大家一个提示,就是表示一点礼金。这就避免了攀比。
新风尚,不仅仅靠地方约数,也可以从自己做起。有了好的开头,才有后来人的仿效。
第三,平日里,还礼添一点,现实。
清朝末年,提督徐固卿买了《四库全书》,研读了很久。
江西巡抚知道后,就派人送去三万银元,并且要把书买走。
徐固卿笑着把书拿出来,给了使者,把钱也退回。对使者说:“知识是无价的。”
这留下一段佳话。一本书,倒腾了几次,价值就翻倍了。
我们在平时,也会有礼尚往来。比方说,去拜访长辈,过年拜年等。
这时候,有人送礼来,那么你就要及时还礼。并且你还礼,添加一点点,这是客套,表达了自己的清廉,不贪图什么。
《千字文》里说:“亲戚故旧,老少异粮。”
在物质不够丰富的时代,一旦有人来串门,会把粮食作为礼物,回给对方。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的母亲也常常这样做。
娘家人来做客,母亲就给他们带走一些笋干、萝卜条、鸡蛋等。
任何情况下,不让人空手离开我家,这是母亲一辈子的规矩。
还礼,要及时,要随时,让亲友在走动的时候,感受到热情。
只要你带着“我吃点亏”的想法,去和亲友互动,那么你的做法一定是对的。
但凡带着“我要赚点便宜”的想法,怎么做都是不对,还助长歪风邪气。
亲友礼尚往来,是为了气氛喜气洋洋,人情常在,体面不是靠钱多,而是靠情多。
你帮助了弱者,关爱了老者,给了对方需要的东西,你就留下了恩惠,增加了福气。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