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患精神分裂?早年采访揭示潜在问题,最终选择背后是无奈

“有一种人很可怜,他的脑子是停不下来的”!《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在2009年接受央视主持人董倩采访时,很突然地就蹦出了这么一句话。

那时候,我心里就“咯噔”一下,我意识到,他说的这个“脑子停不下来”的人,极有可能是他自己。而他能说出“很可怜”三个字,则代表:他为此承受了很大的痛苦。

我是认认真真把那期采访视频反反复复看了无数遍的人,越看,我越确定当年明月说的“脑子停不下来”的人里,包括他自己。

什么样的人“脑子停不下来”?答案很简单:过度思考,而又不会换脑子的人。身为作家,当年明月创作《明朝那些事儿》时,曾在两年时间里,几乎每天都在繁重工作之外坚持写作3-4小时。他说:

“二十七岁才开始写《明朝那些事儿》,从开始写,直到写完前,就几乎没有一天断过。每天都写,但极少时间请假。每天都坚持写,包括现在,一次写三四个钟头。别人上班我上班,别人下班我加班。基本上除了上班就是写作,没有别的生活。


以前周六周日也写,现在周六周日休息,但是也要找材料。毕竟是正史,固然可以用一种好的方式表达,但是要保证真实性。你绝对不能乱来。”

董倩是个非常懂生活的人,她当然听出这是有问题的。很简单,如果你除了上班就是写作,完全不做别的事,脑子肯定会出问题。

我也是创作者,我非常清楚,如果每天高强度创作,且没有别的事(换脑子),大脑很容易出现兴奋,也就是当年明月说的“停不下来”的情况。

大脑停不下来,会出现的问题非常多,比如:任何时候都在想问题,包括走路、看任何东西、吃饭等。睡觉的时候也是如此,即便身体非常疲累,也依旧睡不着。长此以往,很容易引发身心的一系列问题。

董倩有些不敢相信地反复确认到:“你每天上班8小时,回来以后写作3~4个小时,那基本上你除了上班就是写作,你跟外界基本不接触,是这样吗。”

当年明月点头,回答说:“对,我不抽烟、不喝酒、不泡吧。”董倩问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她问:“锻炼身体吗?”

董倩之所以如此问,大抵是因为她懂得:大脑代表上半身,运动代表下半身,如果上半身动得极其多,而下半身几乎不动,一定会阴阳失衡,继而导致身体和心理都出现问题。

当年明月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比较轻松地答到:

“也很少,当然我现在要开始锻炼了。你看我都胖成这样了。你要是真早一年找我,那时候我挺帅的,现在我只好对镜子说,你曾经是比较帅的。”

听到这里,董倩很自然地松了一口气,但她和我有同样的疑惑:他真的会去锻炼吗?大概率不会,他极有可能仅仅是为了在公众面前,或者在董倩面前维持一个好的形象,所以随口一说。

从当年明月后来一直胖乎乎的体型来看,他是没有坚持运动的。

当年明月接受董倩采访时

这段采访,还暴露出了当年明月童年缺爱的事实。他在采访中说,自己小时候是被关起来的,因为父母很忙。但5岁那年,父母给他买了一套《上下五千年》,他被关起来以后就偶尔翻翻这套书,这为他后来爱上历史,并写下《明朝那些事儿》打下了基础。

在另一次采访中,当年明月提及这段时,甚至在主持人的引导下说出了:“其实,我当时是感激我父亲把我关起来的。”

当年明月还提到,自己曾在高考前两个月完全没去学校,而他的父亲“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董倩听到这里非常疑惑,她询问缘由,当年明月说:

“我也不是退学,也不是辍学,我就是两个月没去学校。我爸出去上班,我也背着书包(假装)出去,我爸一走,我又回来了,我回来就是看电视剧。”

当年明月至今仍旧不知道,父亲是否知道他高考前“消失了两个月”。董倩听到这里惊呆了,在正常人的认知里,得多不关心孩子,才会在孩子两个月没去学校时,仍完全没反应呢?

董倩

当年明月还透露,自己的父亲很少夸自己,至于母亲,他在整个采访中,没有只言片语的提及。

我们回头来拆解这两个事件,先看第一个:幼年、童年被关在家里。人在幼年、童年最需要做的事情,实际是玩儿。玩儿得越好,童年越快乐,童年越快乐,长大后积极乐观、开朗的概率就越大。为什么?因为童年是人一生的基础。

打个比方,一个童年玩好了,非常快乐的孩子,他成年后遇到任何人生难题、遭遇任何挫折时,只要闭上眼,是不是就能回到童年的美好记忆中,继而瞬间获得能量,并鼓足勇气面对一切?

当年明月的幼年、童年是被“关起来”的,被关起来的童年,陪伴他的只有一套《上下五千年》,连玩具都没有。哪怕书籍再能给人快乐,这样的快乐是去户外与小伙伴玩耍能比的吗?是父母陪伴能比的吗?当然不能。

实际上,从后来当年明月的采访内容来看,被关起来的那段时日里,他看书的时间并不多,他真正看书,是从初中开始:每天雷打不动地看两个小时。那这么多的被关起来的时间里,他在干什么?答案只能是发呆。

而当年明月成年后木讷的表情,以及无神的双眼,已经说明了一切。从他的面向来看,他给人的感觉就是:好像一切都没什么所谓,没什么非努力不可的,这个世界也就那样吧……

当年明月(石悦)

果然,在接下来的采访中,当年明月表达了自己对正常有理想的人的困惑,他说:

“我很多事是很将就的,你说我想干什么,告诉你,没想过。我跟你说,说实话我现在很不理解,现在有人碰到我就雄心壮志地说‘我要向你学习!’一副慷慨激昂的样子,‘我要做到家喻户晓!要做到影响力巨大!要做到我的书能卖到全国第一、第二,几十年没有人超过我,我一定要做到什么什么’。我看到他,我就觉得很疑惑。我现在回头想一二十年,于我而言,真是没有什么具体的想法。”

当年明月的确如他所说的那样,他对什么都没有兴趣,甚至有点喜欢完全被包办和安排。他高考后的志愿,压根儿就不是自己填的,是父亲帮着自己填的,填的是“法律专业”。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父亲说了理由,因为“出来好找工作”。他说:“他们就希望我平平安安就行,真不希望有多大的出息。”

当年明月无法理解那种少小立志的人,因为他什么都是将就的。所以,后来,写完《明朝那些事儿》后,哪怕自己已经功成名就,接受董倩采访时版税已经有4000多万了,他仍旧留在体制内做公务员。

谈到他未选择做全职作家,而选择做公务员的理由时,他很轻描淡写地说:“月薪三千和千万版税相比,月薪三千更能让我保持清醒。”

说了半天,当年明月又绕到了父亲那里,他说:

“我觉得,工作是工作。我爸就跟我说,你出多大名儿也好,你无论怎么样都好,出多大风头也好。你都得有一份正经的工作。”

到此,董倩终于明白了,所谓的“写作只是兴趣,工作才是责任”,其实是说辞,他不放弃公务员的工作的真正原因非常无奈:要听父亲的话。换句话说,他不想让父亲不高兴。

当年明月一岁留影

懂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在一个家庭里,越不被爱的孩子,往往越会拼命去讨好父母(也可认为是“孝顺”)。当年明月是独生子女,但他缺爱的事实,也让他没能逃开这个怪圈:他一直拼命讨好父母,生怕让他们有一丁点失望,为此,哪怕完全违背自己的意愿他也在所不惜。

长期缺爱的人有四大特征:第一是内心充满防备;第二是心思沉重;第三是回避冲突;第四是不愿麻烦别人。

当年明月在采访中透露的另一细节,侧面佐证了他的“长期缺爱”的事实。他说:

“我有一次回宿舍,那时候很晚了,我没带钥匙,于是我就在门口站了几个小时,一直站到别人来开门,我才进宿舍。”

早年,很多人将当年明月的这段采访,视为他“有素质”,而我却早看出这种不合常理的操作背后的问题。我非常清楚:如此不愿麻烦人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独立性和自尊心,他们宁愿自己承受更多苦难和损失,也不愿给人添麻烦。这种心态本身,会让他们常常陷入孤立无援,缺乏理解和支持,并最终导致各种心理问题。

采访中,当年明月强调自己虽然不和别人玩儿,总是形单影只,但从不觉得自己被孤立了。这话听起来是强大,但他突然地自己蹦出这么一句,很明显意味着:他是在意自己总是一个人这件事的。

当年明月的身边人这样评价他,他们总结了他的三个明显的生活习惯:

“一是喜欢独来独往,几乎总是沉浸在书海中;二是言语不多,不善言辞;三是时不时说出一些奇怪的想法,给人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

这三个生活习惯,如果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他不喜欢与人来往,有点书呆子,不喜欢与人沟通,一个人说话就会让人感觉脑子很奇怪,好像根本不是这个世界的人,很脱离现实。”

而纵观当年明月接受董倩采访的视频,他与董倩的沟通实际也并不畅通,而且,他在这么短的聊天中,很多话都存在前后矛盾。也就是说,当年明月在这段采访中,似乎在刻意掩饰什么?而这个要掩饰的内容,极有可能是:他内心的痛苦。

他在谈到父亲时提到了一个经历,这段经历怎么听,都像是他没有得到父亲的尊重,但他却将这样的经历,解读成“父亲是为我骄傲的”,请听原话:

“我前段时间回去,我父亲跟我拍桌子了,他拍着桌子骂我说‘你不要以为现在自己出名了,有多少粉丝了,就怎样?你没什么了不起的’。实际上,我觉得我父亲说这些话时,他心里是骄傲的,是为我的成就骄傲的。”

正常人听这样的话,能听出的内容是:他父亲一直在掌控儿子,如今,他功成名就后,依旧想将儿子捏在手里。

当年明月已经结婚、生子、功成名就,其父依旧如此PUA他,可见,以前的生活中,这种种都是常态。也只有缺爱到了很严重的程度,才能把PUA的话,听成“为他的成就骄傲”。

回到最初,当年明月的过度思考,也多少与他的矛盾有关,而他的矛盾根源,又与长期缺爱有关。这样的人,被传出患有精神分裂是必然,就算他未被确诊精神分裂,他也极有可能已经出现了精神分裂的症状。

那么,像当年明月这样的人,要如何才能自救呢?答案是:与采访中当年明月的生活方式反着来。那就是:不要离群索居,多和外界接触,尤其多交朋友,同时多运动,可能的话,配合静坐,这是让大脑停下来的最好方式。

当年明月懂历史,也懂人性,他劝天下人像徐霞客那样,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

然而,他自己却并未如此,恰也因为未如此,他一直在痛苦和矛盾中,并最终走到了“疾病”状态。这是命运使然,也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对此,我们只能长叹一声:当真天妒英才!

末尾,祝好!祝当时明月,照得彩云归!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0

标签:美文   精神分裂   早年   明月   当年   采访   无奈   父亲   童年   明朝   脑子   工作   事儿   父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