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对线在英留学生,对方却不知中国首都在哪,董明珠又说对了!

编辑丨卡卡

文丨卡卡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当这些说着中国话却干着“间谍”般的事人越来越多,董明珠的那句话才更显得有水平

当初董明珠曾说海归中可能有“间谍”,很多人说她偏激,但是接下来的例子刚好为董明珠“站台”。

一位百万粉丝的博主跟两位自称是中国人的海外女孩视频,然而她们除了会说几句中国话,却连中国的首都在哪都不知道,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家乡在哪个省。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两位英国留学生不知家乡在哪

一位百万粉丝的博主,他的日常就是满世界找人视频聊天,那天,他幸运地连上了两位自称是中国人的姑娘。

一个在英国读高中,另一个是她的香港朋友。

能在海外连上同胞,博主挺高兴,气氛原本一片祥和。

出于好奇,也可能是为了找话题,博主问起英国女孩的家庭,毕竟,能把孩子早早送出国的,家境通常不一般。

女孩倒也坦诚,说了父母的工作。

博主反应很快,立刻做了消音,但从他微妙的表情和零星的口型猜测,女孩的父母似乎在体制内工作。

这本该是个平平无奇的细节,博主或许心想,这就是个家境优渥的普通孩子,客套几句就该结束了。

谁也没料到,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你是中国哪个省的?”博主随口一问。

这个问题,对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都该像本能反应一样,可屏幕那头的女孩,却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她眉头紧锁,眼神飘忽,甚至拿起了手机,似乎在用软件查询自己的家乡,这画面,荒诞得让人难以置信。

旁边的香港朋友看不下去了,赶紧打圆场:“我是香港的!”

过了好半天,英国女孩终于有了答案。

她先是试探性地说“广东?”,随即又自我否定,说自己住的地方不属于任何省

博主耐着性子,把中国的直辖市挨个念了一遍。

直到他说出“北京”,女孩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立刻点头:“对对对,北京的!

一个在北京长大的孩子,竟不知自己家乡何处?

博主试图给她找个台阶下:“你是不是很小就出国了?”

“不是啊,”女孩回答,“我在北京生活过,后来去了加拿大,现在才来英国。”

“那……你没在国内上过学?”博主做了最后的努力,想用教育经历来解释这一切。

女孩再次摇头,给了个肯定的答复:“我上过学的。”

好,上过学,这下,所有借口都被堵死了。

博主心里大概已经翻江倒海,但他决定,把这个测试进行到底。

不知中国的首都在哪

“中国的首都是哪里?”

博主问出了一个连幼儿园小朋友都会抢答的问题,回答他的,是女孩再一次漫长的沉默,和一声盖过一声的尴尬笑声。

空气仿佛凝固了。

博主换了个问法,想看看她的知识盲区到底有多大。

“新中国是哪一年成立的?”

又是等待。

博主见状,转向另一个女孩:“那国庆节是哪一天?”

这次,香港朋友抢答了,她脱口而出:“7月1号。”

7月1号,那是加拿大的国庆日,这个答案,比不知道更令人心酸。

它清晰地标明了,在她的认知坐标里,哪个国家的印记更深。

既然有香港同胞在场,博主便问了个相关问题:“香港是哪一年回归的?”

香港女孩想了想,说:“1999年。”

正确答案是1997。

但这还没完,她紧接着补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1999年,香港变成了一个独立的……”

博主脸色一变,立刻打断了她。

再说下去,这场直播就不只是尴尬,而是危险了。

最讽刺的一幕,发生在角色互换时。

两个女孩笑着反问博主:“那你知道法国首都是哪里吗?”

“巴黎啊。”博主不假思索地回答。

那一瞬间,两个女孩脸上流露出的震惊,是装不出来的,在她们眼中,能秒答出一个外国首都,似乎是一件了不起的、需要渊博知识才能做到的事。

这强烈的反差,像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她们认知世界里的那片文化荒原。

她们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和了解,远远超过了对自己出身地的基本常识。

当博主问出“世界上GDP最高的城市是哪个”时,两人竟茫然地反问:“GDP是什么意思?”

连这个最基础的经济名词都没听过,人们不禁要问:她们在海外名校里,到底学了些什么?

这就像一个人精心装修了自己房子的窗帘和壁纸,却不知道这房子有没有地基。

董明珠的话应验了

直播结束了,但它掀起的巨浪才刚刚开始。

网络上吵翻了天。

很多人愤怒,觉得她们就是“会说中文的外国人”,是被西式教育洗刷掉了身份认同的典型。

也有一些海外生活的人反驳,认为这些所谓的“常识”在生活中没什么用,不知道也无伤大雅。

但争论的核心,早已不是知不知道首都是北京那么简单。

而是一个出身与体制相关的家庭,一个在国内接受过系统教育,说着流利母语的年轻人,为何会对生养她的土地如此陌生?

她的茫然,究竟是教育的失败,还是个人身份的迷失?

当董明珠说出“间谍论”时,我们愤怒于地图炮式的武断和对整个留学群体的冒犯。

可当这样活生生的例子摆在眼前,我们又不得不重新审视她那份粗暴警告背后的深层忧虑。

那份忧虑,关乎的不是间谍,而是一种更可怕的东西——文化归属感的流失

结语

不得不说,董姐还是很有先见之明的,当时因为“间谍轮”跳的最欢的,大多都是海外归来的海归,他们觉得被冒犯了。

可是如今的例子呢,他们又该怎么解释这两个“异类”呢?

你怎么看这两位英国留学生呢?你认同董明珠的话吗?

参考资料:

【1】个人博主-开司travis

【2】最江阴2025-04-24《董明珠:绝不用海归派,因为有间谍》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8

标签:科技   中国   留学生   首都   对了   董明珠   女孩   香港   英国   间谍   北京   中国话   家乡   加拿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