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双十一’是全民狂欢的代名词,如今却被唱衰,甚至有人感慨它‘凉了’。
然而,当所有人都以为这场消费盛宴已走向末路时,最新的数据却悄然揭示一个惊人事实:即便热情消退,它依然悄无声息地创下万亿销售额。

那么,这究竟是回光返照,还是深层变革的序章?
“双十一”这个购物节,如今已走过十七个年头,它曾经是无数人翘首以盼的消费盛宴,但“今年”的氛围却弥漫着一丝“怀旧”的情绪,不少人感慨它真的“变了”。

许多消费者不再像从前那样投入,甚至有人在购物季结束后,才发现自己什么也没买,这标志着一场从单纯狂热消费向日常需求满足的深刻转变。
回溯最初,“双十一”只是淘宝平台为“单身节”策划的一场小型促销,从2009年起步,它的成长速度令人咋舌,短短三年,就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推广,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线上购物节。

销售额像坐上了火箭,从最初的几千万元,迅速飙升到万亿级别,2010年,交易额已达9.36亿元,到2012年更是惊人地突破了191亿元大关,彻底改变了国人的消费习惯。
然而,这份狂热似乎在2017年达到顶峰后便开始降温。

往后的每一年,“双十一”的热度都在逐级下滑,而“今年”,这种冷却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低点。
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网友直言,这个购物节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为了刺激消费,平台将活动周期拉得史无前例地长,从10月7日就提前启动,预售和结束时间都往后推延,甚至引入了AI试衣、AI清单这类智能导购工具。
即便如此,消费者普遍感受到的仍是稀疏平常的氛围,很少再有人熬夜蹲点支付尾款了。

消费者不再盲目,他们的购物行为变得更加理性,现在,大家更看重商品的实用性、基本需求能否被满足,而不是简单的低价。
比如“军大衣”的走红,就直接反映了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对高价羽绒服说不,市场上甚至有“300元以下买不到真正羽绒服”的讨论。

消费者现在购买,首先关注的是商品本身,品牌口碑和售后服务也变得至关重要。
同时,部分电商平台在促销中耍的“小聪明”也让人心寒,优惠力度明显缩水,复杂的满减规则让人望而却步,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大家的购物乐趣。

而说到消费理性,就不得不提桑坡。
曾几何时,桑坡村头顶着“淘宝第一村”和“中国皮都”的光环,它从最初的皮毛加工,到羊毛制品,再到热门的网红打卡地,经历了一段传奇。

村里的电商年销售额曾高达7亿元,全球超过八成的澳大利亚羊皮都流向这里,产品出口到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多个国家。
高峰期,桑坡村每天的客商流量能达到四五万人次,热闹程度远超一般景区。

2018年,许多商家为了“双十一”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快递小哥日收五百单,快递公司单日处理量高达七万单。
可到了2024年1月,媒体报道村里八成店铺已经关门歇业,桑坡村的故事,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双十一”和整个电商行业面临的结构性挑战。

“双十一”不会彻底消失,它只是在持续进化,未来的趋势是追求“精准”与“普惠”的平衡,线上线下购物体验将进一步融合,算法智能与人文关怀会相互结合,共同构建一个更有深度、更持久的消费生态。
实体店也找到新的增长点,它们提供直接的体验和面对面沟通,将线上同款和线下专属活动结合起来。

尽管面临诸多变化,“今年”的销售额依然亮眼,总额达到了16190.67亿元,天猫和京东仍稳居前两位。
家电、手机数码和服装依旧是热门品类,更有趣的是,“新中式养生”、AI眼镜、轻奢皮草等新潮流商品也成了爆款。

“双十一”走到“成年礼”这个阶段,它不再是简单的购物狂欢,而是向着更深层次的“价值消费”转型,这种变化是表象,本质却是市场和消费观念的深度进化。
它的生命力,将取决于它能否持续适应市场脉动,重塑它在消费者心中的真正意义。

文丨太阳当空赵
编辑丨太阳当空赵
1.《一问到底 | 从硝烟弥漫到波澜不惊,“双十一”没落了吗?》2025-11-11 16:47·上游新闻

2.《史上最长“双十一”收官!1.6万亿背后,消费市场变天了!》北京新闻2025-11-12 16:31

3.《今年的“双11”静悄悄》新浪财经2025-11-11 08:12

4.《从2025年双11,看消费品牌的生意该往哪儿走?》潇湘晨报2025-11-10 20:42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