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不敢对中国做的事,欧盟准备做了,已派团赴美讨论制裁措施

9月8日,英国《金融时报》甩出一个重磅消息:欧盟官员飞到华盛顿,准备和美国财政部来一次闭门长谈。桌上最大的菜,就是“二级制裁”,目标直指购买俄罗斯油气的第三国,中国自然被列在可能的名单里。特朗普政府自己都不敢随便动的事,欧盟居然先把风声放了出来。

9月8日的闭门会,火药味扑面而来

9月8日的早晨,布鲁塞尔的几位欧盟官员登上航班,目的地是华盛顿。他们不是来旅游的,而是带着一份沉甸甸的议题清单:第19轮对俄制裁怎么拼?怎么堵住资金漏洞?最关键的,是要不要把二级制裁的箭头对准第三国。

美国财政部早就准备好了会议室。美联社确认,当天的会谈确实在财政部内部举行。与会双方表面礼貌,桌下却暗流涌动。美国很清楚,这一招如果打出去,就意味着要拿中国这样的买家当杠杆。而欧盟内部,既有强硬派,也有心里打鼓的国家。

消息一出,英国《金融时报》立刻用“二级制裁”三个字点燃了舆论。金融市场的反应比政治人物更直接。能源交易员第一时间问自己:如果真执行,俄油还能卖到哪?中企会不会被迫调整路径?欧洲自己的天然气价格会不会再次飙升?

彭博社的报道补了一刀:欧盟第19轮制裁还在拼装阶段,可能会涉及银行、支付体系、油品贸易。这一连串的关键词,足以让人感觉空气里弥漫着火药味。可火药味归火药味,真要点燃,还得看成员国能不能一致。

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的立场众所周知,他们对俄罗斯能源依赖深。把二级制裁写进方案,等于要他们自己往火坑里跳。德国和法国也没那么痛快,工业家们担心二级制裁反而掐住自己能源的喉咙。欧盟官员飞去华盛顿,更多是谈姿态、试探水温。

阿拉斯加的冰还没融,欧洲的政治却先冒出一阵冷风。特朗普政府当年都不敢碰中国买俄油气这条线,怕直接把中美经济掐到死结。如今欧盟主动把这话题抬上桌,是硬气,还是心急?答案暂时悬在空中。

说得响,做得难,欧盟的心思全写在脸上

这场“二级制裁”的风声不是凭空冒出来。7月,欧盟第18轮制裁里已经试探性地把两家中国银行写进清单。当时布鲁塞尔拍胸口说是要堵漏洞,结果北京很快反制,把立陶宛的两家银行拉入黑名单,回敬得干脆利落。欧中之间的摩擦,就这样升级了一档。

这次欧盟又想更进一步,把矛头直接指向购买俄罗斯油气的国家。英国《卫报》援引高层的话,说这事确实在评估。听上去雄心勃勃,实际上操作起来困难重重。

欧盟的制度决定了必须一致同意才能过关。东欧一些国家靠俄罗斯油气过冬,他们能否接受这种政策,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问号。德国和法国虽然想对俄保持压力,但一旦涉及到和中国的贸易摩擦,心里也会掂量。毕竟中国是他们最大的市场之一。

美国人表态得更模糊。财政部的说法是要和欧洲协调新一轮制裁,包括油气关税、俄资产处置等等。可真正说到“直接惩罚中国买家”,美国自己也没放狠话。特朗普不敢轻易碰这条线,拜登时期也只是有限度施压。欧盟这次喊得高,反而显得底气不足。

市场专家的调侃更直接。有评论说,欧盟这是“自己挖坑自己跳”。如果真把二级制裁落到实处,首先受伤的可能就是欧洲的能源进口和产业链。俄罗斯可以转向亚洲,中国可以寻找替代结算方式,欧洲的冬天却还得靠进口天然气来取暖。

从历史经验看,欧盟制裁每到关键时刻,总会被内部争吵拖慢。18轮措施能落实,是因为多数内容都围绕俄罗斯本身。现在一旦要跨过边界,去碰第三国,局面就完全不一样了。

说得响,做得难,这句话正好概括了欧盟当前的处境。飞到华盛顿谈判,是一场姿态;能不能真正把文件写进法律条款,才是考验。布鲁塞尔心里的算盘,其实已经写在脸上:要么震慑,要么吓唬,至于真动手,还得再三权衡。

成员国各怀心思,团结口号响过实干

欧盟在布鲁塞尔大楼里举着“团结一致”的口号,可每当真正要表决时,内部的声音就五花八门。第19轮制裁方案刚刚浮出水面,已经能看见各国分歧的影子。

匈牙利的态度一如既往。总理办公室明确表示,任何涉及能源的制裁措施都要重新评估。对匈牙利而言,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仍然是支柱,没法立刻替代。把第三国也拖下水,等于增加了供应的不确定性。他们投下反对票的概率极高。

斯洛伐克和捷克也有相似顾虑。冬季取暖靠天然气,工业生产靠稳定能源供应。这些国家对俄能源的依赖虽然有所下降,但彻底切断仍是奢望。若真把购买俄油气的第三国列为制裁对象,他们的担忧不仅是能源,还有可能引发连锁贸易冲击。

法国和德国的立场更复杂。一方面,他们想维持欧盟的整体姿态,显示对俄罗斯的强硬。另一方面,他们的企业界天天提醒:不要在和中国的经贸关系上制造新麻烦。汽车、机械、化工,这些产业在中国市场都有深厚布局。真要掐断与中国的金融往来,企业恐怕先急眼。

北欧国家和波兰的态度则强硬得多。他们一直在推动更高烈度的对俄制裁,认为拖下去只会让俄罗斯有喘息空间。二级制裁一旦能成,他们会举双手赞成。问题是,他们在欧盟内部的投票权还不足以压过反对声。

这种内部分裂让布鲁塞尔的会谈显得更像一场表演。表演的观众是华盛顿,传递的信息是“我们愿意讨论、我们愿意配合”。真正落到实处,成员国的算盘各不相同。有人担心能源,有人担心市场,有人干脆想继续在安全上靠美国。

议题在桌上转圈,口号比实干响亮。欧盟想要推动二级制裁,必须解决内部统一这一关。可到目前为止,所有迹象都说明:大家的心思根本凑不到一块。

二级制裁的未知数,欧中关系的下一步

把视线从布鲁塞尔转到北京,问题变得更现实。欧盟如果真的把二级制裁写进法律文本,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欧中关系。

今年7月的第18轮制裁已经把两家中国银行列入黑名单,北京很快以牙还牙,把立陶宛的两家银行关上大门。这场针锋相对的反制,说明中国并不打算退让。下一次如果欧盟再升级,触动的就不仅是中小银行,而可能涉及更广泛的企业与结算渠道。

中国是欧盟最大贸易伙伴之一。2024年的双边贸易额超过8000亿欧元,任何一条新的制裁线,都会像石子砸进水池,激起巨大的涟漪。德国车企、法国奢侈品集团、意大利机械制造商,没有一个能在短期内承受这种冲击。

美国的算盘相对简单。通过二级制裁,把欧盟和中国的经济摩擦推高,既能打击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又能削弱欧中之间的合作。这是“多赢”的战略,只要不是美国自己直接动手,成本就能分摊给别人。

欧洲内部的犹豫说明他们明白这一点。口头上说要和美国并肩,实际上心里清楚:真掐断和中国的通道,受伤最深的是自己。制裁是一枚双刃剑,锋利的一面往往先割到自己手上。

接下来最关键的观察点有几个。第一个是欧盟委员会何时会把“二级制裁”写进正式提案。第二个是各成员国在谈判桌上能否达成一致。第三个是中方会如何应对,是提前放话警告,还是等政策落地后再出手反制。

不管怎么说,二级制裁的未来还是未知数。欧盟可能只是虚晃一枪,也可能真咬牙推出一个缩水版的方案。对外界来说,唯一可以确认的是:欧中关系的紧张程度正在加码。

网友的评论也很犀利,有人说“欧盟这是替美国出头,还得自己买单”。也有人调侃:“特朗普不敢干的事,欧盟硬着头皮往前冲,这下好了,坑是自己挖的,跳的还是自己。”

欧盟的算盘究竟是硬碰硬,还是只做姿态,答案还在路上。但可以肯定,这次的讨论已经把一颗石子投进了水里,水波还会一圈圈地扩散。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2

标签:财经   中国   欧盟   措施   布鲁塞尔   俄罗斯   美国   华盛顿   能源   欧洲   油气   财政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