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不长寿,先看体重?上了65岁,多少体重最好?告诉你答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福利礼包赠送中】即日起,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免费赠送健康大礼包(实物)一份,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很多人到了65岁以后,还在拼命减肥,一看到体重上去几斤就焦虑,觉得这是身体变差的征兆。

可如果认真看一下全球的流行病学资料,会发现一个不太容易接受的现象:高龄人群中,体重偏低者死亡风险反而更高。

而那些体重稍微超出所谓“正常范围”的人,生存率更高,住院率更低,抗感染能力也更强。

标准体重公式在人过了65岁之后参考意义开始下降。以BMI为例,成年人被广泛认为应控制在18.5到24之间。

但在老年人群中,BMI在24到27之间的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反而更低。

很多研究早就指出这一点,美国国家老龄研究院对超过70万老年人分析后发现,BMI在25到27.5之间的老年人,五年内总死亡率比BMI在18.5到22.5的人低了16%。

其实关键点不在体重,而在体重的结构。不少人看到自己变瘦,以为身体在“净化”,实际上可能是肌肉在快速流失。

肌肉是代谢活性最高的组织,直接影响基础代谢率、葡萄糖代谢、骨骼稳定性。

进入老年后,肌肉每年自然减少2%到3%。如果不刻意维持或补充蛋白质摄入,肌肉退化会拉低整个身体系统的反应能力。

有人表面上体重轻了,但骨骼肌含量降到了危险线以下,跌倒一次,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了。

一个65岁以上的人,哪怕BMI在28,也不能简单下结论说“太胖”。

得看脂肪和肌肉的比例,看脂肪主要集中在内脏区还是皮下,看有无脂肪肝、胰岛素抵抗等代谢异常。

现在的体重计根本测不出这些问题,所以很多人自以为健康,其实只是数字没超标罢了。

70岁以上老人,体重轻但肌肉含量低于正常下限的人群,5年内跌倒致残率是同龄肌肉保留良好人群的2.8倍。

体重还反映了储备能力。人老了之后,对重大疾病和手术的耐受力大幅下降

很多人做个手术,术后恢复差,抵抗感染能力差,就是体内营养储备和骨骼肌量不够。

医生在手术前不会光看你血压血糖,还要看你瘦不瘦,营养指标行不行。

有个术语叫“隐性营养不良”,指的就是看起来挺正常的人,其实已经缺乏足够蛋白质和能量储备。

这种人在应激状态下一垮就是系统性崩盘。尤其是肺炎、创伤、心衰、腹泻这些打击,一来就直接把储备清空。

所以问题不是体重多了几斤,而是这些重量有没有“含金量”。

老年人要警惕那种“体重稳定但肌肉下滑”的假象。有研究把65岁以上老人按体重和肌肉量分成四类,发现那些体重正常但肌肉含量低的人,死亡率和肥胖人群几乎持平,甚至更高。

反倒是那些BMI略偏高、但肌肉保持得比较好的人,日常生活能力和疾病耐受力都更强。也就是说,数字不能说明一切,结构才是关键。

再深入一点说,体重还牵涉到激素调控。脂肪组织不仅是储能器官,还分泌瘦素、脂联素等调节激素。瘦素过低会导致食欲紊乱、免疫反应下降。

老年人如果体脂率过低,会陷入一个状态:吃得少、动得少、瘦得快、恢复慢。很多人得个感冒,体重掉三四斤,之后半年都补不回来。

所以说,老年人不怕胖一点,怕的是营养结构失衡。

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也早就悄悄改了口,对65岁以上人群,BMI可以放宽到27甚至28,不建议强制控制到年轻人标准。

老年人BMI在26到27之间,各项慢性病发病率处于相对低点。

体重偏高不代表不健康,关键要看有没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这些代谢合并症。如果这些都没有,那体重根本不值得纠结。

但现在的问题是,大多数老人都接受的是“轻就是好”的观念。电视广告、保健品推销、社区讲座都在传递一种信息——瘦点活得久。

有人每天喝代餐粉、不吃主食、把脂肪摄入控制到极限,结果一查,蛋白白蛋白偏低、贫血、骨密度下降。

这种节食式控重对年轻人可能还有一定作用,对老年人完全是灾难。

还有一件事很多人没注意到,老年人的体重波动本身就是危险信号。

不是说稳定就一定好,而是指体重突然下降,很可能是潜在疾病正在发展。

癌症、消化系统疾病、抑郁、甲亢,都会导致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医学上把“六个月内非故意体重下降超过5%”定义为红色预警指标,需要进一步检查。

而绝大多数人都不当回事,以为变瘦是“养生有效果”。等查出病来,往往已经错过干预窗口。

再举个反直觉的例子,很多65岁以上的人在生病住院时,反而是胖一点的人恢复得更快。这不是巧合,是所谓“肥胖悖论”。

心衰、慢阻肺、糖尿病住院患者中,BMI在26到30的人比BMI正常或偏低的人死亡率低很多。

哈佛大学医学系曾对超7万慢性病住院患者做统计,发现超重患者在住院30天内死亡率降低12%,90天内死亡率降低15%。原因很清楚,病中消耗极大,瘦人没本钱扛,胖人抗压能力更强。

如果老年人最好不要太瘦,那是否可以反向理解为——越胖越好?

这个问题不能直接用“是”或“不是”回答。关键还是在脂肪类型、分布位置和身体功能状态。内脏脂肪多的人风险更大,皮下脂肪多反而不算危险。

BMI再高,如果肝脂正常、胰岛素功能良好、肌肉含量足、心肺耐力不差,那多点体重确实不是问题。

反之,哪怕体重不算太高,但内脏脂肪比例高、胰岛素抵抗严重,那也是高危状态。脂肪本身不坏,坏的是它去了不该去的地方。

未来关于体重的健康评估,不应该再靠单一数字来判断,而要结合体成分分析、肌肉量、脂肪分布、基础代谢率、营养指标综合评估。

65岁以后,标准体重只是一个大概的参考,真正决定寿命的,是身体有没有储备、系统是否稳定、代谢能不能跟上节奏。

单纯看体重,是抓错了方向。人不是一组数字,而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系统,老年时期尤其如此。健康不是“轻”,而是“稳”。体重也是。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韩冰,冯石献,周刚.体重指数、腰围与高血压患病率关系的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08):1887-1889.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1

标签:养生   体重   长寿   答案   肌肉   老年人   脂肪   死亡率   人群   身体   胰岛素   能力   基础代谢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