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痴迷于历史,渴望从过往岁月中探寻人性与规则的读者,我翻开了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的著作。书中,吴晗先生以他深厚的史学功底和犀利的笔触,深度剖析了中国古人的博弈法则,关于大明帝国与明教的故事,更是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深刻领悟到“做了皇帝,该翻脸就得翻脸”这一生存规矩背后的复杂与无奈。
我发现历史比余华的小说还要荒诞。特别是读到朱元璋和明教那段恩怨情仇,活脱脱就是一出"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好戏。
吴元年十二月,应天府(今南京)的冬天冷得像个笑话。朱元璋的北伐军正在山东势如破竹,南征军则在福建耀武扬威。这位未来的皇帝坐在应天府里,搓着手,心里盘算着:"是时候过把皇帝瘾了。"
他的臣子们更着急——就像现在等着年终奖的打工人们。李善长带着文武百官,按照传统剧本写了劝进表,那文采飞扬得能把死人夸活。朱元璋按照惯例推辞了三次,就像过年收红包时嘴上说"不要不要"却已经把口袋撑开一样自然。
登基大典比现在的网红直播还要热闹。朱元璋先搬进新宫殿,然后跑去跟上帝打招呼:"老哥,我要当皇帝了,给个面子。"接着在南郊摆了个露天大舞台,正式宣布登基。最绝的是他把正殿命名为"奉天殿",诏书开头必写"奉天承运"——翻译成现代话就是:"老天爷让我干的,不服你找他去。"
国号的黑色幽默:偷了你的信仰还要骂你迷信
定国号这段最精彩。朱元璋团队开了个头脑风暴会,最后选定"大明"。这名字可不是随便起的,它来自明教的"明王出世"传说。
想想看,朱元璋原本是小明王韩林儿的小弟,后来把人家沉到长江里喂鱼,现在却偷了人家的品牌。这就好比把前老板的公司吞并了,还用人家注册商标,最后还在新品发布会上说:"我们跟那家倒闭公司没有任何关系。"
更讽刺的是,他对这个国号的解释因人而异。对红军老战友们说:"咱们还是明教一家人";对儒生们却说:"明代表光明正大,符合儒家思想"。这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本事,连现在的公关专家都得甘拜下风。
翻脸比翻书还快:从利用到镇压的魔幻转变
朱元璋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诏禁止一切邪教,重点点名白莲社、大明教和弥勒教。这操作就像小偷把门锁换了还报警说有人想入室盗窃。
《大明律》里明文规定:"凡妄称弥勒佛、白莲社、明尊教、白云宗等会,一应左道乱正之术,煽惑人民,为首者绞。"绞刑啊同志们!这比现在封号删帖狠多了。朱元璋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过河拆桥",而且拆得理直气壮。
最搞笑的是他洪武十九年的《大诰》,苦口婆心劝老百姓:"我以前也是明教的人,现在当皇帝了,你们别信那些了。"活脱脱一个成功学大师在说:"我靠传销起家,现在洗白了,你们别学我当年那套。"
民间的黑色幽默:你说你的,我信我的
但老百姓哪吃这套?江西老表们继续偷偷拜弥勒佛,西北地区更绝,直接打出小明王的旗号造反。王金刚奴、田九成这些好汉们前赴后继,年号都懒得改,气得朱元璋直跳脚。
这场景特别像现在某些禁令下的网络生态——你说封杀就封杀,我换个小号继续high。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只是道具从明教换成了短视频平台。
权力的轮回:历史就是个冷笑话
到了永乐年间,朱棣发现他爹禁止的明教还在活跃,只能继续镇压。这就像现在某些"专项整治行动",年年搞,年年有,成了固定节目。
白莲教更顽强,从元朝一直闹到清朝,堪称史上最长情的反抗组织。嘉庆年间还搞出个大新闻,差点把皇宫给端了。这说明什么?信仰这东西,越禁越来劲,跟现在某些被封杀的网红一样,越封粉丝越多。
生存法则的现代启示
朱元璋的故事告诉我们几条生存法则:
1. 需要你时你是救世主,不需要时你就是邪教头子;
2. 成功者有权改写历史剧本;
3. 老百姓的记忆力比鱼还短,但反抗精神比小强还顽强;
4. 所有禁令都会催生地下市场,从明教到比特币,本质都一样。
站在现代回望这段历史,你会发现权力游戏的规则从未改变,只是换了身衣服。现在的某些政治操作,仔细品品,不还是朱元璋那套?区别只是把"奉天承运"换成了"代表先进生产力",把镇压明教换成了整治某个行业。
历史就是个轮回的冷笑话,而我们都是笑料中的一部分。正如余华老师可能会说的:"活着就是为了看这些荒诞剧一集集重播。"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