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医话丨立秋用好3个食疗方,防治暑燥湿三邪,拒绝鼻炎“秋后算账"

【耳鼻喉医话】耳鼻咽喉是人体第一道防线,头颈区域更布满关键的“生命开关”!本专栏融合中西医智慧,解码耳病背后的预警信号,剖析鼻咽喉炎症反复之谜,揭开颈部肿块的诊疗密码。

一转眼,立秋已经来临,虽然三伏的暑气依然酷热,但节气在变化的同时,一些疾病的转归同样会发生变化,鼻炎、鼻窦炎就会进入高发期,想要少被疾病困扰,就要抓紧立秋时节,使身体变得强健起来,让秋冬季疾病少发作。

01 立秋的季节特点

过敏性鼻炎是因为鼻黏膜接触到了过敏原,引发了过敏反应。引起过敏性鼻炎发作的常见过敏原有粉尘、花粉、草木、虾、蟹、牛奶,部分水果、宠物、玩具、猫狗皮毛屑、油漆等。只要避开接触这些过敏原,鼻炎就不容易发作。但当环境中的过敏原浓度较高时,过敏性鼻炎几乎每天都会发作。

1、暑气未消,气温酷热

暑热耗气伤津,亦容易让人感到疲乏,此时我们的饮食和睡眠都会受到不小的影响,出现吃不好、睡不好、没精神的情况,容易损伤我们的脾胃和阳气。

而高温下感到炎热时,人体的血管会充分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促进身体散热,长时间暴露在干燥炎热的空气下,会造成鼻黏膜干燥、失去保护、抵抗力下降。

再加上夏季一旦外出就很容易浑身大汗,在暑邪和津液流失的双重威胁下,身体的津液气血很容易被消耗掉,若是休养不足,则更加耗气伤阴,这就给了病邪天然的可乘之机,容易引起鼻炎、鼻窦炎的发作。

2、秋燥悄然来袭

立秋后,雨水会逐渐减少,秋燥也会随之来袭。而肺喜润恶燥,燥邪最首先侵犯的就是人体的鼻咽部位,尤其是为了避暑,大家经常会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内,干燥的空气会让我们的鼻黏膜抵抗力下降,此时就容易引起鼻干、鼻痒、鼻出血、感冒、咳嗽、过敏性鼻炎等呼吸道疾病。

3、湿气依然反复

最近这段时间全国各地暴雨频频,湿气很重,地气蒸腾,湿困中焦脾土,脾土运化不利,容易出现积滞。湿和滞如果没有及时化解的话,一方面湿困鼻窍,容易引起鼻塞、流涕等鼻部不适,另一方面在暑热的熏蒸下,湿易化热,而脾胃湿热是疾病的温床,像是手足口病、肠胃炎、上火这类疾病就容易发作起来。

进入到立秋后,气温会逐步下降、鼻炎、鼻窦炎也会变得越来越高发。因此,在夏秋交替、气温尚高、阳气尚盛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抓紧时间,及时预防和调治鼻炎、鼻窦炎,以免进入秋冬季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02 立秋时节调养体质,做好3件事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虽然盛夏余热未消,但阳盛转向阴生、气温逐渐由热转凉。此时养生在延续三伏天温阳散寒、消暑健脾的原则同时,也要注意适当的滋阴润燥,避免燥气伤肺伤鼻、引起鼻炎发作。

1、防燥

立秋时如果我们长期待在空调房内,体内往往是津液不足、比较干燥的,容易出现鼻干、咽干、皮肤干燥的表现。此时可以适当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石斛、淮山、梨、藕等。

食疗方推荐

石斛山药百合猪骨汤

功效:养阴润燥,润肺生津。

材料:石斛10克、鲜淮山40克(干淮山15克),百合10克,北杏10克,猪骨150克。(1人份)

做法:

1)把所有的备料洗净;

2)猪骨剁小块,入锅焯水备用;

3)将所有备料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小火煲1.5小时,加盐即可饮用。

适宜:肺燥引起的皮肤干燥,鼻燥咽干、干咳等表现,阴虚内热患者可用,3岁以上儿童可用,蚕豆病可用。

如果晨起时易打喷嚏、流鼻涕,或是鼻出血,可以用洗鼻或熏蒸疗法湿润鼻黏膜,也可用棉签蘸红霉素眼膏、凡士林轻轻涂在鼻腔内保护鼻黏膜。

2、祛湿

“一夏无病三分虚”,夏季气候炎热,我们身体的津液气血很容易被消耗掉,使得我们出现食欲不振、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舌中凹陷等表现,给湿邪以可趁之机。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党参来健脾益气,配合利湿的炒白扁豆,效果会更好。

党参白扁豆粥

功效:健脾补气,消暑祛湿。

材料:党参15克,炒白扁豆15克,生姜1~2片,大米50克。

做法:将生姜切为薄片,党参、炒白扁豆一起浸泡半小时,大米淘洗干净,以上材料一同煮成粥,加盐即可食用。

适宜:脾胃气虚夹湿、症见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者。3岁以上可用,蚕豆病可用。

立秋后虽然秋燥加重,但岭南地区往往雨水较重、湿度较高,如果长时间降雨,会使得我们体内湿气加重,出现食欲不振,总是无精打采;舌苔厚腻、舌边有齿痕;消化功能差,大便清稀、不成型、粘厕所;有湿疹、痱子等问题。此时应及时祛湿利水,避免湿邪在我们的体内扎根。

冬瓜薏米鲫鱼汤

功效:祛湿健脾,益气利水。

材料:鲫鱼1条,冬瓜250克,炒薏米15克,生姜10克。

做法:鲫鱼去鳃去鳞去内脏处理干净后,与生姜一起下锅煎至两面金黄;然后加入开水,水开后再加入冬瓜和薏米一同煮20分钟,适当调味后即可服用。

适宜:夏季脾虚、湿气重者可用,一周可用1~2次。3岁以上孩子辨证服用, 3~6岁份量应减半,2~3岁份量应减为三分之一,2岁以下不宜用;蚕豆病可用。

3、防寒

立秋时虽然天气炎热,但早晚温差较大,夜间受寒的可能性会增加。此时应适时添加衣物,尤其护好肚脐、后背、脚踝。早睡早起,顺应自然。空调使用要节制,尤其是夜间空调温度尽量要维持在26~28℃,白天可多开窗、通风换气,保证空气流通。

立秋后阳气开始逐渐收敛,虚寒体质的朋友在吹空调、喝冷饮、吃冷食之后容易犯鼻炎,如果不慎着凉感冒了,也会诱发我们的鼻炎发作。如果我们在受寒后出现了手脚冰凉、脖子发凉、畏寒怕风、打喷嚏、流清鼻涕甚至咳嗽等症状,就说明现在正处于风寒感冒初期,要及时祛寒解表,减轻感冒和鼻炎的症状。

具体配方为:艾叶15克,防风9克,紫苏叶12克,生姜6克。所有药材洗净后装袋,加水煎煮15分钟,去渣取汁,药汁中加入适量温水调至合适水温即可用于泡脚。

如果不方便组方,单用温水,或是用家里比较常见的生姜、艾叶、紫苏、花椒等具有散寒解表功效的药材,也可以单煮水进行泡脚,也可以起到缓解减轻感冒症状的效果。

初审 | 王军飞

审核 | 张靓雯

审定 | 陈佳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1

标签:养生   秋后算账   燥湿   立秋   鼻炎   生姜   津液   鼻窦炎   党参   湿气   过敏原   石斛   薏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