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真的需要,不要购买!因为真的会窜!”“买杯饮料给我那么多纸巾干什么,直到喝完连跑4趟厕所……”
据中青报·中青网报道,近日,社交媒体上掀起一阵饮品“窜稀营销”风潮。
在不少推荐视频中,买饮品时,店员会附赠厚厚一叠纸巾,并加上一句:“你一会儿就知道了。”“窜稀”“新型泻药”等标签,俨然成了这些饮品的新卖点。

记者随后走访了北京市多家饮品店、超市与便利店,发现这类打着“轻体”“畅通”旗号,暗示消费者饮用后能够“窜稀”,甚至达到减肥效果的饮品不在少数,品类涵盖果蔬汁、酸奶、奶茶等多种形态。
这些网络热门“窜稀”饮品到底会不会致人腹泻?消费者又为何跟风购买?通过“窜稀”来减肥可行吗?会有哪些健康隐患?
商家享受“窜稀”带来的流量
实际上玩的是文字游戏
在商品详情界面中,记者发现,商家标注了一行小字:“瘦瘦、轻盈指新方形瓶型,不指代功能性。”商家一边享受着“窜稀”饮品带来的流量,一边否认了“腹泻”“瘦身”功效,市面上多款所谓的“轻体”饮品,实际上玩的都是此类文字游戏。
前述酸奶门店同样否认了产品网传的“瘦身”作用,但称腹泻为饮用后的正常反应。

另一款打着“超模版”名头的酸奶品牌,则声称“里面有膳食纤维和益生菌,所以腹泻是正常现象。”该商品主页多次出现“管理期”“液断”等字眼,瓶身显著位置印有“轻食瓶”字样。记者询问时,商家始终未正面回应“瘦身”功能,也未承认“轻食瓶”可代餐,仅强调该酸奶“一瓶288大卡”。
“瘦身”还是“伤身”?
网上,许多人晒出喝完“窜稀饮品”后频频跑厕所的“记录”,甚至有人出现急性肠胃炎、食物中毒等不良反应。
那么,这类饮品引发的“通畅”是不是正常现象?中日友好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杨松指出,某些饮品中含有的膳食纤维和人体无法吸收的糖类(例如山梨糖醇)确实能够通过提高肠道渗透压和促进肠道蠕动,从而发挥一定的通便作用。
杨松进一步解释,像羽衣甘蓝汁、西梅汁这类果蔬汁,本身富含膳食纤维,确实可以帮助排便,但如果长期饮用过量,尤其是肠道本身较为敏感的人群,容易诱发肠道菌群失衡。

针对部分商家所谓的“益生菌赫氏消亡反应”,杨松表示,这一说法在医学上并不规范。“部分人群在摄入大量益生菌后出现腹泻,可能与肠道微生态紊乱有关,也可能伴随感染风险。”杨松及其团队在研究中发现,尽管益生菌对改善肠道健康具有积极作用,但每个人肠道菌群的耐受度差异非常大,因此高剂量的益生菌摄入并非适合所有消费者。
杨松提醒,益生菌虽有益健康,但并非越多越好。“每个人肠道菌群结构不同,所需菌种和剂量也有差异。频繁摄入超量益生菌,反而可能扰乱肠道微生态平衡。”他建议,消费者如有顽固便秘或腹泻问题,应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评估,而非盲目依赖“网红饮品”。
“窜稀不是瘦身”
“不能把通便、腹泻等同于减肥。”杨松强调。既然“窜稀”不等于“减肥”,那么社交媒体上广泛讨论的“喝完××,窜稀3次,一天瘦了两斤”又是怎么一回事?
对此,杨松解释,这种体重的暂时性下降主要是由于人体水分和宿便的排出,并非完全由于脂肪的减少。长期频繁腹泻反而可能导致营养吸收障碍、电解质紊乱,甚至诱发肝硬化等代谢问题。
杨松强调,减肥没有捷径,真正健康的减重应该建立在“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的基础上。他补充,针对肥胖和超重问题,临床上已有经批准的处方药用于辅助治疗,部分患者也可以考虑微创手术等干预方案。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医学干预均存在禁忌症,患者必须严格确认适用条件并谨遵医嘱。“有相关减重需要的人群,可以寻求医生的科学评估和专业指导。”
“肠道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维护其健康需要系统、稳定的生活方式,而非靠‘窜稀’追求短期的效果。”杨松呼吁年轻人树立起科学的健康认识,“偶尔通过膳食纤维、益生菌饮品辅助通便并无不可,但绝不能将其作为长期减肥手段。”面对五花八门的“窜稀饮品”,消费者们不可盲目跟风,需据自身情况谨慎尝试。
龙华融媒
LHRM
来源| 广州日报(公众号)
编辑| 曾毅伟责编| 吴乐思
审核| 唐晓腾 付思琪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