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今年62岁,最近总觉得吃东西没以前香了。尤其是啃玉米、吃排骨,总得先挑挑,怕咬不动。他边嚼边叹气:“年轻时牙口多好,一根甘蔗能啃到底,现在倒好,牙齿掉得差不多了。”老伴在一旁打趣:“你平时爱喝酒、抽烟、懒得刷牙,这牙还能留得住?”
邻居张大爷今年68岁,牙口却还不错。平时爱喝水,不爱吃甜食,还坚持早晚刷牙,连每年洗牙都没落下。老王一听,赶紧说:“我这牙是不是保不了了?”
其实,很多人以为掉牙是年纪大了的正常现象,却不知道,有些牙是“病掉”的,不是“老掉”的。牙齿就像身体的晴雨表,能提前告诉你健康的信号。
那到底到了60岁,牙齿剩多少才算正常?牙齿多是不是就代表身体更好?是否能通过牙齿看出寿命的长短呢?
有些人可能觉得,牙疼忍忍就过去了,或者牙掉了也没啥,反正年纪大了。但事实不是这样。牙齿掉得早,很多时候不是因为老了,而是因为病了。
比如牙周炎不治,牙齿就保不住。掉牙后,吃东西嚼不烂,胃就得加班干活,时间长了,胃也累坏了。更别提嘴里细菌到处跑,身体迟早扛不住。
想象一下,你吃完饭没刷牙,嘴里剩了点饭渣。时间一长,这些渣子就变成了细菌的“乐园”。这些细菌聚在一起,形成了牙菌斑,就是牙齿上那层黏黏的东西。如果不清理,牙菌斑会变硬,成了牙石。
牙石一多,牙龈就受不了了,会发红、肿起来,甚至刷牙时出血。这就是牙龈炎,牙病的第一步。如果还不重视,牙龈炎会变成牙周炎。牙周炎可不简单,牙龈会和牙齿分开,形成小口袋,细菌就在里面闹腾。这时候,牙齿会松动,甚至掉光。
但问题还不止于此。牙周炎的细菌不老实,它们能从嘴里跑出去,钻进血液,流到身体各处。科学家们研究发现,这些细菌会给身体惹麻烦。比如,心脏可能会受影响。
2018年,美国心脏协会做了一项研究。他们跟踪了好几千人,发现有严重牙周炎的人比牙龈健康的人更容易得心脏病。原因很简单,嘴里跑出来的细菌会让血管发炎,慢慢堵住血流,最后可能导致心脏病发作。这项研究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牙齿不好,心脏也跟着紧张。
再说说糖尿病,这也是个和牙齿关系密切的病。202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做了一项研究。他们发现,糖尿病患者特别容易得牙周炎。因为血糖高,身体对付细菌的能力变弱了,牙龈就容易感染。而牙周炎又会让血糖更难控制,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研究里还说,如果牙周炎不治好,糖尿病的治疗也会变得更麻烦。这两项研究,一个2018年的,一个2020年的,都说明了一个道理:牙齿健康不是小事,它和全身健康绑在一起。
那牙齿是怎么影响身体的呢?其实很简单。牙周炎让牙龈破了口,细菌就有了“出口”。这些细菌进入血液后,就像不速之客,到处捣乱。心脏病是这样来的,糖尿病也跑不掉。
还有研究说,肺部感染和牙齿不好也有关系,因为嘴里细菌能被吸进肺里。不过今天我们就先说心脏病和糖尿病这两件事,因为它们最常见,也最有科学证据。
1. 牙齿数量保留得多
人老了还能保留二十颗以上的自然牙,说明牙周组织健康,平时护理得当。牙齿数量多,咀嚼力强,吃东西能嚼得碎,有利于胃肠吸收。咀嚼过程还能刺激大脑,延缓衰老。能保住那么多牙,往往也代表身体机能没有严重退化,全身状态还不错。
2. 牙龈颜色健康
健康的牙龈是淡粉色的,不红不肿,刷牙不出血,说明牙龈没有炎症。牙龈状态好,细菌就不容易进入血液系统,全身炎症水平低。一个人的牙龈干净、紧实、没有退缩,很可能日常饮食清淡、口腔卫生做得好,这类人一般也比较重视健康。
3. 牙齿排列整齐
牙齿整齐不代表非得完美,但要没有明显的错位、重叠、稀疏。整齐的牙齿清洁起来方便,不容易藏细菌,牙石和牙菌斑少,牙龈更不容易生病。咬合也正常,咀嚼效率高,不容易造成胃肠负担。长期来说,咬合功能正常的人,身体代谢更平衡,也不容易出现慢性炎症。
4. 牙齿没有松动
牙齿稳稳当当地长在口腔里,咬东西不疼,不晃动,说明牙根周围的骨头和牙周组织还很牢固。牙齿不松,吃饭就有保障,代表牙槽骨没有大量吸收,也就是说骨骼健康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持得不错。
这种牙周结构强壮的人,往往基础代谢不差,骨密度也不低,身体老化速度慢。
5. 口腔清洁习惯稳定
每天都有刷牙、使用牙线或者牙缝刷的习惯,还会定期洗牙,这种生活方式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而是长年累月坚持的结果。能做到这些的人,一般生活规律,健康意识强,不容易患上慢性病。
长期坚持口腔清洁的人,牙齿状况稳定,感染风险小,也能减少很多与口腔细菌相关的系统性疾病。
1. 刷牙方式不对
牙刷用力太大,时间太短,动作随便糊弄一下,看起来是刷牙了,其实根本没把牙菌斑刷干净。长期这样,不但牙垢积了一嘴,还可能把牙龈刷伤,牙根暴露出来,牙齿敏感、松动都可能跟着来。还有的人干脆用错牙刷,毛太硬或者刷头太大,牙缝根本进不去,效果差得很。
2.长期不使用牙线或牙缝刷
光刷牙不够,牙缝里藏的食物残渣和细菌是刷不掉的。牙线或牙缝刷就像专门的“清洁工”,能把这些地方清理干净。不习惯用牙线,就让细菌天天在牙缝里过日子,时间一久,牙龈发炎、牙齿松动就慢慢来了。
3. 吃东西口味重、偏爱甜食
长期吃得咸、吃得辣,加上经常摄入含糖量高的食物和饮料,嘴里的细菌高兴了。这些细菌分解糖分,会产生酸,腐蚀牙釉质,久而久之形成蛀牙。刺激性食物还容易伤害牙龈,造成牙龈退缩,一不小心牙根就露出来了,牙也更脆弱。
4. 总喜欢含着食物不咽或吃太慢
食物长时间停留在口腔里,等于给细菌送来了“自助餐”,越嚼越多糖分残留在牙面上,加重牙菌斑堆积。如果吃得特别慢或一边吃一边说话,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的自我清洁能力降低,牙菌斑更容易形成。
很多时候,牙齿的健康并不引人注目,直到它们开始出问题,才会让我们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可惜的是,等到牙痛、牙松动、甚至掉牙时,往往已经为时过晚。
我们在乎自己的皮肤、身材、头发,然而口腔健康常常被忽略。但事实上,牙齿的健康不仅仅关乎“吃得香”,更关系到全身健康。牙齿不好,疾病就容易在全身蔓延,心脏、糖尿病、消化系统都可能受到波及。而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检查,才是延缓衰老、保持活力的关键。
希望每个人都能重视牙齿的健康,从简单的刷牙、使用牙线、调整饮食开始,做到日常的小事,避免那些无形中伤害牙齿的坏习惯。
参考文献:《口腔健康与日常习惯的关系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口腔医学院,2021年
《牙周疾病的早期预防与干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心,2022年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