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安岳肯定是去看石刻的,我们那天有时间,就先去最远的毗卢洞石刻,谁知快到的时候看着路标,十几分钟后就是大足石刻!
这还去什么毗卢洞,先去大足石刻。早闻其名,这到了门口,怎能不去呢?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现存摩崖造像五万余尊,分布于40余处石刻群,核心区域为宝顶山与北山。我们时间有限,肯定就去宝顶山。
这是一个AAAAA级景区,门票110。我们一路开车到山上,景交车就不用坐了。过了牌坊里面,就是一路下台阶,环境不错。
途中的博物馆暂且放到看完石刻后再进去,刷票直接进入景区。
宝顶山石刻为南宋僧人赵智凤于1174—1252年间历时70余年主持开凿的佛教密宗石窟寺遗址,石刻群以大佛湾为中心,融合佛教、儒家、道教思想,形成民族化、生活化的石窟艺术典范,素有"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之说。
“道祖乘牛登岸上,山君伏虎镇桥头。”把老子和山神并列,看来对道教还是有些贬低。
从这里基本是平路,随着人流慢慢走,还是很舒服的。
第一重要的石窟就是圆觉洞。
圆觉洞是大佛湾最大洞窟造像,洞口设伏卧雄狮,洞壁两侧排列十二圆觉菩萨,正前方供奉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三身像,佛前跪合掌菩萨为十二菩萨化身。
“圆觉”意即圆满的灵觉,《圆觉经》是讲十二菩萨向佛问道的内容,所以两侧是十二菩萨。
洞里并没有灯光,全靠自然光,我拍照的手机自动调整了光线,所以拍的还算清楚。
圆觉洞有三绝,第一绝:采光绝 。
从外面明亮的场到景昏暗的圆觉洞,开始看起了模糊的佛像,七八秒后便会觉得眼前慢慢的亮起来了。
在入口崖壁上一扇长方形的天窗射入的光犹如舞台的聚光灯一样,刚好洒在中间跪着问法的菩萨背上。
第二绝:雕刻绝。
两边的菩萨面容端庄,神态安详,造像雕刻技艺娴熟,菩萨身上的璎珞披帛,柔和而流畅,近似圆雕。下方的案台,石仿木结构,看上去就像年久的木头做的贡台,十分逼真。
第三绝:排水绝 ️。
圆觉洞岩壁有一条暗沟排水,在暗沟上雕刻了一条龙,水顺着龙身到龙头,最后滴在一位老僧的钵里,再通过老僧的手臂流入地下的井里。
牧牛图是刀法豪放具有山野情趣的禅宗造像。牧人代表修行者,牛代表修行者的心,驯牛的过程即是修行者调服心意,悟禅入门的过程。
人的心在未调服之前,就跟未经过驯服的牛一样桀骜不羁,第一头牛朝山间狂奔,牧人正使劲地把它往回拉。
在牧人的鞭策下,牛头已经开始勉强转过来了,放任顽化的心性开始得以收敛。再后来牧人正驱牛下山,顺从人意。但还时时需要清规戒律的约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第五组“驯服”与第六组“无碍”并列。两个牧人手握缰绳并坐在一起,正亲密地攀肩说着悄悄话。牧人和牛的关系已显得轻松、和谐。最后此时已无需清规戒律来时时约束。
第八组“相忘”与第九组“独照”并列。老牧人横笛独奏,牛连鼻绳也解除了,说明人的心性已不再执着于外界的诱惑而显得纯净自乐。
第十组“双忘”。牛温顺而卧,牧人畅然酣睡。树上一只小猴倒悬而下去扯他的衣襟他也全然不知。第十一组“禅定”。牛已经不见了,只剩下修行者:无牛人自镇安闲,无住无依性自宽。只此分明谁是侣,寒山樵竹与岩泉。
第十二组“心月图”。人和牛都消失了,只剩下这轮亘古长存的皓月。皓月下写着:“了了了无无所了,心心心更有何心;了心心了无依止,圆昭无私耀古今。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寒万象空;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过了护法神龛,就是著名的六道轮回图。宋代作品,顶高7.80米,像宽4.80米。龛中刻有一个直径为2.7米的圆形巨轮,名“六趣轮”。
按照佛教的说法,此轮是载人于三界六道中生死运转的车轮。主载者“无常死主”头顶“三世佛”,面目丑怪,蓬头獠牙,脚踏鳌头,口衔轮沿,双臂环抱巨轮,以此表示人生之“业力”不可逆转。
六道轮可分为四层。内层中心刻结跏跌坐的卷发修行者。其左侧有一只猪,右侧有一只鸽,座下有一条蛇。此三种动物,分别表示愚痴、贪染、嗔恚“三毒”,列为“根本烦恼”之首。
“六道”中上面三善道是天道阿修罗道和人道,下面是三恶道:畜生道地狱道饿鬼道。
一切众生都处于因果轮回之中,生生死死,世世浮沉,此生彼灭,彼生此灭。即使“天道”位居“六道”之首,也仍处于生死轮回之中,不免轮回之苦。
华严三圣主尊毗卢遮那佛通高7米,头有螺髻,身披透体袈裟,赤足立于莲台,左右分别为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
这三尊像主要特点有二,一是运用的透视比例,造像头部比例放大,胸部缩短,身躯前倾20余度,从下面看就符合人体比例。
二是文殊手托1.85米七级宝塔,加上身体重达千斤,但是工匠利用袈裟褶皱形成三角形支撑结构传导重力,让这尊像近千年稳固如山。
千手观音为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1179—1252年)雕刻的佛教密宗摩崖造像,代表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典范。该造像以主尊观音为中心呈辐射状展开,崖面面积88平方米,现存830只贴金手掌,各执法器及生活用具。
因为《黑悟空》在这里取景,让这里的名气最近很大,其实这里一直都是很重要的石窟。
观音造像只要有十只手,便可称“千手观音”。常见的千手观音多数是造三十二只手或四十八只手,观音每只手上,还分别持有各种各样的器物,如日、月、宝剑、如意珠、宝瓶、莲花、宝镜等。以前说这尊千手观音有1007手,后来修复数了830个。
这尊千手观音造像也是抢救性保护工程的典范,用了八年时间才修复完。
站在观音下,不由得让人发自内心的崇拜。
卧佛横卧长度达3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半身卧佛造像。民间称卧佛“手摸巴县,脚踏泸州”,生动比喻其巨大体量与地理关联性。1940年1月,梁思成等营造学社考察后认为“就崖石凿佛涅槃像一躯,真容伟巨,殆为国内首选”。
该造像采用右胁而卧、慧眼微闭的安详姿态,下半身隐入崖壁,前方有十四尊弟子群像。
佛头前这个卷发僧人,据说就是赵智凤本尊。
在卧佛前供桌上雕刻桃子、石榴等供物,前方站立半身帝王像及天王像,空中祥云托举摩耶夫人等九身造像,展现涅槃场景的庄严与世俗化表达。
旁边有释迦出世图和九龙浴太子图,讲述的是释迦太子出生的故事。释迦从其母右腋降生,步步生莲。他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说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这时飞来九条巨龙,口吐冷暖二泉为太子洗浴,龛上部刻九条巨龙,或含珠,或昂首,或张嘴,姿态各异,尽管只刻出龙的头部,但其矫健威猛之势已淋漓再现。
正中巨龙张着的大嘴是山泉水地出口处,涓涓清泉从龙嘴里终年不息地喷出,龙头的下方,释迦合十结跏趺而坐于金刚台上,虔诚地接受洗沐;台左右两个半身天王,各用一只手托着金盘,他们头戴铁盔,身穿铠甲,表情严肃。
其实这也是石窟的一个排水工程一个因地制宜的设计,可谓巧思。
毗卢道场为大足宝顶石刻的两大洞窟之一,开凿于南宋,洞窟现存石像287尊。窟门有刻有圆雕石狮一对,左雄右雌,憨态可掬 。
里面的菩萨佛像宝相庄严,也有一些被损坏。
这组石刻以"投佛祈求嗣息"为中心,通过十组雕像展现父母养育之恩的全过程。
上部刻贤劫七佛,下部中央为祈子图,两侧雕像以世俗化手法表现家庭伦理,被誉为研究南宋社会文化及佛教本土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比如这幅推干就湿恩。孩子晚上尿床了,妈妈正支起身来,小心翼翼地给孩子把尿,然后把孩子放在干处,自己睡在孩子尿湿的地方,表现出母亲对儿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悉心的照料。
哺育不尽恩。一位丰腴健硕的母亲正无私的袒露着双乳给孩子喂奶。碑文刻有颂词:“不愁脂肉尽,唯恐小儿饥”,把母亲育儿的心情,以及母爱的博大深厚表现得淋漓尽致。
石龛中央雕刻了释迦佛的半身像,左右两侧的壁面上则描绘了12组生动的雕像,展现了释迦佛前世和今生修行的故事,以及他如何通过自我牺牲来行孝。
比如"释迦因地割肉供父母图",刻于左壁中层右侧。
画面以地藏菩萨为中心,分上中下三层布局。上层为十方佛,趺坐于圆龛内,双手除了结印外,个别持莲花、经册、佛钵等物。中层为地藏并十王为主的组合。地藏居中,为菩萨相,跏趺坐于莲座,头戴宝冠,胸饰璎珞,外著袈裟。
地藏左右对称分布十王及两司官---“现报司官”和“速报司官”。
下层描绘的是众所周知的“十八地狱”世界。
比如第六幅毒蛇地狱。一人被蛇缠绕倒地,毒蛇钻进他的胸口,剧烈疼痛使他仰天哀嚎。旁边一鬼卒左手抓一夫人发髻,右手持铁骨朵正欲砸向头部。
第十五幅洋铜地狱。图中一人被反绑在石柱上,双腋下是两个齿轮。一马面鬼卒手抓其下颌,右手拿一铁勺将熔化的铜水灌入口中。
第十六幅铁轮地狱。一鬼卒手推带齿巨轮,来回碾压着一受刑之人。
这里最有名的雕塑是“养鸡女”,描绘了一位朴实的农家女子劳动的场景。
雕塑以农家妇女掀开鸡笼为造型,养鸡女头挽高髻,穿尖领小袖衫及孺裙,面部流露满足神情,展现宋代农村生活情境,被称为“东方蒙娜丽莎”。
该造像源于南宋奚成凤因养鸡与宝顶寺住持赵智凤发生冲突,赵智凤以养鸡杀生为罪孽,命工匠刘思久雕刻此像警示后人。刘思久将其塑造为端庄慈祥的劳动者形象,未呈现罪孽痕迹。
这是最后一组雕像,此龛中层正中的是柳本尊坐像,坐身高5.2米。坐像中的他,头戴毗卢帽、着交领襟衫,留有胡须、一身居士打扮,右眼已眇、缺左下耳、左袖软搭于膝上作断臂状,右手举胸前食指、中指伸起,拇指与四、五指弯曲。
柳本尊是“川密”的一位宗师。生前在老家设道场,于佛前发愿盟誓,束香于指,以火烧灼,号称“炼指”,开始了他的第一炼,以示救世的誓愿。后经“立雪、炼踝、 剜眼、割耳、炼心、炼顶、 舍臂、炼阴、炼膝”,完成“十炼”圆满之业。信众甚多,得前蜀王王建的赏识,圆寂多年后,后唐还赐“唐瑜伽部主总持王”称号。
宝顶山石刻的总主持人赵智凤就是他的信徒。
这里的很多图像就反应了他的“十炼”,旁边都有文字说明。
这里还有一个再左为赵公明和他的妻子田氏像,这倒是少见。
出了大佛湾石刻,前往圣寿寺,这里环境幽雅古木参天,香火很旺,这里的建筑也是值得一观的。
说这里还有一个小佛湾,却没有看到地方。
返回的时候,就进了石刻博物馆,这是个国家一级博物馆,还是免费的,强烈提示大家进去看看,真是不错。
博物馆藏品主要包括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等“五山”石窟为代表的野外石窟寺遗存。有些造像非常精美,不比大佛湾的差。
这里把世界石窟的发展历史进了图文介绍,基本理清世界石窟发展历史。
同时还展示了这些年对大足石刻的保护成果。
比如千手观音的修复过程。
参观这个大足石刻,我们是用了大半天,一直到闭馆的时候才走出大门。
就像是我去很多石窟一样,都是走马观花,我们仅仅只是游客,但是大足石刻那辉煌的气势,还是在我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痕迹。
你觉得大足石刻,能不能和四大石窟并列?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