拄着拐杖走进影院时,我特意摸了摸胸前的军功章——那是1951年在朝鲜战场上得的,可今天,我想带着它“见一见”1937年的南京。当银幕上的黑白影像缓缓流动,熟悉的秦淮河畔变成人间炼狱,我这个89岁的老兵,攥着扶手的手还是止不住地抖,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砸在膝盖上的旧军裤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印子。
影片里照相馆老板方先生冒死藏照片的模样,让我想起了我的老班长。1943年,我们在苏北打游击,班长为了保护一份记录日军暴行的战地日记,硬生生用身体挡住了敌人的子弹。日记里记着他亲眼看见的南京惨状:“12月的南京,河里漂着的不是船,是老百姓的尸体,有抱着孩子的女人,有没断奶的娃娃……”那时我才16岁,不懂什么叫“亡国之痛”,直到今天看了《南京照相馆》里日军刺刀挑着婴儿、集体活埋平民的画面,才真正懂了老班长临终前说的“记住,咱中国人不能再受这罪”到底有多沉。
银幕上有个镜头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日军军官笑着给屠刀下的同胞拍照,镜头里的人在哭,镜头外的人在笑。这让我想起1945年日军投降时,我在战俘营里看到的一本日军相册——里面全是他们跟“战利品”的合影,有老百姓的棉袄,有孩子的玩具,还有挂在刺刀上的帽子。这些刽子手,把暴行当“荣耀”,把罪恶当“功绩”,如今日本右翼还敢说“南京大屠杀是谎言”,还敢美化侵略历史,他们忘了吗?30万同胞的血,不是水,是刻在中华民族骨头上的疤,怎么能说擦就擦?
方先生最后把照片交给地下党的时候,影院里有人哭出了声。我没哭,只是挺直了腰板——当年老班长把日记交给我时,也是这样的眼神,带着“一定要让真相活下去”的倔强。那些藏在照相馆暗格里的照片,不是一张张纸,是一个个没来得及说再见的生命,是一个民族在绝境里没熄灭的火种。就像我们当年在战壕里,哪怕只剩一口粮、一颗子弹,也没放弃过,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守的不是阵地,是后代的太平。
走出影院时,夕阳照在街对面的“复兴路”路牌上,金灿灿的。我想起小时候,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日军的坦克随便开;现在呢,高铁能跑350公里,航母能远航,空间站能上天。可我总跟孙子说,别以为和平是天上掉下来的,我身上的弹孔,南京同胞的鲜血,都是教训——落后就要挨打,软弱就要受欺。现在的年轻人,不用扛枪打仗,但得扛着“让中国更强”的责任,读书的好好读书,干活的好好干活,别让先辈的血白流。
前几天整理老班长的日记,看到最后一页写着:“等胜利了,要在南京建个纪念馆,让后人都看看,咱中国人是怎么熬过来的。”今天看了《南京照相馆》,我想告诉老班长,他的心愿实现了,不仅有纪念馆,还有电影,还有千千万万像方先生一样的人,在守护着历史。而我们这些老兵,虽然老了,但只要还能说话,就会一直讲下去,讲1937年的南京,讲那些不能忘的痛,讲我们对国家的爱。
现在我每天都要在小区里转一转,看看孩子们追着跑,听听老人们唱红歌,心里就踏实。但我也常跟身边人说,别忘本,《南京照相馆》里的黑白影像,是警钟,不是故事。中华民族的复兴,不是喊口号,是要靠一代又一代人,像当年守阵地一样,守住我们的国家,守住我们的尊严。
我这个老兵,没多少日子了,但我想把最后一句话留给年轻人:记住1937年的南京,不是为了恨,是为了不让悲剧再发生;爱我们的中华,不是为了说,是为了让她更强。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拼尽全力,中华民族的复兴,就一定能实现!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