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纵横天下五百年!万里商路的“隐形舵手”竟是山西女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家国同构的理念,家庭和顺与国家兴盛紧密相连,恰如“人和家兴百业昌,民富国强万物盛”所言。

在这一伦理体系中,女性始终是维系社会根基的关键纽带。《清史稿·列女传》就说“积家而成国,家恒男妇半”,光绪版《平定州志》更是以一个卷目、煌煌105页,为近千名妇女立传。这些载入史籍的节妇烈女、贤妻良母,或奉亲教子、操持家业,或守节持正、睦亲治家,以柔韧之躯撑起家族与社会的双重天空,成为社会稳定最坚实的微观支撑。

光绪《平定州志》书影

今天,让我们透过州志,走近平定晋商家庭中的这些女性,看她们如何以个体的坚韧,为晋商鼎盛时期的家业传承与社会运转注入温暖而持久的力量。

“有儿开商店,强如作知县”,这是清代山西各地广为流传的一则民谣,形象地反映了山西人重商轻农、重商轻官的风气。

这种风气,甚至传到了皇帝的耳中。据《雍正朱批谕旨》(光绪十三年上海点石斋影印本)记载,雍正皇帝在山西巡抚刘于义的奏折中这样批示道:“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

晋商大院

山右,就是指山西。在山西,经商做买卖是人们的首选,这是众人眼中最有前途、最值得投身的事业;其次是种地务农,再次后是参军入伍,而让子弟读书,科举入仕,在当时山西人的观念里,竟成了最末等的选择。

山西商脉绵延千载,至明清两代终成浩瀚商海巨擘。他们凭借横贯欧亚九千里的商贸版图与称雄商海五百年的资本力量,织就了一张贯通南北、纵横四海的商业网络。然而,在这辉煌成就的背后,也有许多心酸与不得已的苦衷。

《平定州志》便以细腻笔触,记载了一段晋商家庭的婚姻故事。字里行间,既有市井烟火的质朴底色,又见商海波澜的惊心动魄,在礼法森严的冰冷枷锁下,烛影摇红的温热柔肠更显得动人。寥寥数语,写尽人间离合悲欢,道尽了岁月深处的世态炎凉与命运的种种况味。

光绪《平定州志》书影

话说有一个叫潘福寿的年轻人,从小没了父亲,家里给他聘娶陈氏为妻,还没等举行婚礼,福寿就外出做生意了,这一走便是杳无音讯很多年。

像潘福寿这样的情况,在晋商群体中颇具代表性。据山西财经大学晋商研究院编撰的《晋商研究早期论集》记载,晋商商号普遍实施“三年一班期”的探亲制度,派驻新疆、蒙古、东三省等边陲之地的分号人员更需五年方可返乡探亲,除父母丧葬大事外,不得轻易告假。

学徒更是要长时间待在商号里,从学习商品知识到当地语言,再到职业道德培训和实践锻炼,最长需培训15年才能出师,才有回家省亲的资格。

晋商票号

这种近乎苛刻的培养体系,直接导致学徒婚娶普遍滞后。加之晋商常因路途艰险,久客不归,或命丧他乡,甚至在外另娶的情况都较为普遍。

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山西人多商于外,十余岁辄从人学贸易。俟蓄积有资,始归纳妇。纳妇后仍出营利,率二三年一归省,常例也。或命途蹇剥,或事故萦牵,一二十载不得归,甚或金尽裘敝,耻还乡里,萍飘蓬转,不通音问者,亦往往有之。”

潘福寿无论是学徒,还是独立商人,生计压力使他一直无法返乡完成婚礼。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潘福寿的生死下落、是否另娶皆成谜团。眼看女儿逐渐年长,陈氏的母亲终于坐不住了,决意“别为择壻”,即让女儿改嫁另寻夫婿。

像陈女这种情况,即便毁弃婚约另嫁他人,于情于法皆无不可。《大清律例》明确规定:“期约已至五年无过不娶,及夫逃亡三年不还者,并听经官告给执照,别行改嫁,亦不追财礼。”

晋商大院

于是,陈母就把这一想法说与女儿,女儿却说:“这事不太好办啊。聘礼都收了,庚帖也换了,八字也合了,虽然没拜堂,可名分早定了。要是现在悔婚,潘家肯定不会答应。”

顿了顿,陈女又说:“不如这般,明天我去他家要生活费,他家要是若推三阻四,咱再索回庚帖不迟。”陈母听后,觉得这是个好办法,点头道:“就按你说的办。”

于是,陈女精心梳妆,来到夫家拜见婆婆。婆婆见她登门,很是惊讶。又见她从袖中取出一个包裹,里面全是妇人用的首饰头面,更加不解,问道:“你这是何意啊?”

晋商妇形象

陈女答道:“虽然我跟福寿没有完婚,但自接过庚帖那日起,我就是潘家的媳妇了。从今天起,我要换上妇人妆扮,留在婆身边尽心侍奉。”

这番话让婆婆红了眼眶。自儿子多年未归,家中早已断了音讯,儿媳若此时改嫁,本是常理,不想她竟愿以未嫁之身行孝。

老人忙不迭唤来族中长辈,将此事说与众人。大家都说:“这是好事儿啊。”于是,陈女便盘发、佩簪,改换了妇人妆扮,这就算是过了门。

晋商妇形象

陈母见女儿一夜未归,很是放心不下,第二天一大早就前去接她。却见女儿已改作妇妆,俨然陈家主妇,大为惊异,便强行逼她返家。

但陈女“志终不移”,说“既入潘家门,便是潘家人”,任凭母亲如何劝说都不为所动。陈女这般“未嫁先孝”的贞淑贤德之名,很快传遍了四邻八乡。

过了一年多,在外经商的潘福寿听闻此事,感动于妻子的坚守,当即返乡与她补办了婚礼。

每当在泛黄的州志中翻阅这段往事,总忍不住赞叹,这个普通的女子,凭借非凡的智慧与过人的勇气,在封建礼教如磐石、现实困境似荆棘的逼仄夹缝中,硬生生闯出一条路,为自己,也为晋商妇女群体,奏响了一首动人心弦的贞烈之歌。

贞节牌坊

她的故事,乍看之下,不过是一对有情人在命运洪流中跌宕起伏、兜兜转转的悲欢离合,细细品味,却宛如一面澄澈的镜子,清晰映照出那个久远时代里,女性在商路茫茫、荆棘丛生的困境中,顽强展现出的生存智慧,以及矢志不渝的情感坚守,令人动容,令人肃然起敬。

由于山西人出外经商的普及化与职业化,使得绝大多数晋商家庭的婚姻生活长期处于聚少离多的特殊状态。无尽的相思、漫长的等待,独守空房的凄楚煎熬,这种异于常规家庭的情感生存状态,既是晋商妇女婚姻生活的底色,也是她们命运的注脚。

《平定州志》就记载了这样一个令人唏嘘不已的故事:“庐朝阳妻时氏,年十五,于归之日夫外出,礼拜俗以雄鸡代之,而夫竟殁于外,其兄劝改适,氏誓死不变,卒代六十五岁。”

晋商妇形象

庐朝阳之妻时氏,婚期将至却因丈夫远商未归,不得已与一只雄鸡行拜堂之礼。谁料丈夫终究客死异乡,其兄长劝她改嫁,时氏却誓死不从,终身守节,直至六十五岁离世。

相较于潘福寿之妻陈氏,时氏的命运无比凄凉,她从新婚伊始便陷入永恒的守望,终其一生未能盼得良人归,又在封建礼教的桎梏与世俗目光的裹挟下,选择了从一而终的宿命,其隐忍与煎熬,其悲苦与辛酸,外人难以体会。

晋商妇形象

与时氏悲惨命运相似的晋商妇,在《平定州志》中俯首皆是:

“窦淇妻薛氏,年二十二,夫殁于山左,寄埋义冢。氏闻讣,痛不欲生,其兄劝止,率氏子寻至其地,荒榛莫辨,忽旋风绕墓,乃得之。负骸归葬,乾隆三十四年,旌表建坊。”

山左,就是山东。窦淇妻薛氏,二十二岁那一年,在山东经商的丈夫客死他乡,灵柩暂葬于义冢(公共墓地)。薛氏听闻噩耗,悲痛欲绝,不顾兄长劝阻,带着儿子寻至丈夫客死之地。当地荒野榛莽遍布,墓址难辨,忽然一阵旋风绕着一座坟墓盘旋不去,她这才找到丈夫的安葬之处。后来,薛氏背负丈夫骸骨归乡安葬。乾隆三十四年,朝廷表彰其节义之举,为她修建了贞节牌坊。

晋商妇形象

又,“史智妻戈氏,智兄弟贸易关东,遂家焉,智娶戈氏独奉父母,归故乡,氏勤苦善事翁姑,及夫亡翁姑俱殁,尽产殡葬,关东母家与夫兄闻其贤,寄书屡招,弗往,岁荒,苦守不变,时年六十余岁。”

这位戈氏,是平定人史智在关东做生意时娶的当地女子。婚后,戈氏就回到夫家侍奉公婆。后来,丈夫和公婆相继去世,为安葬亲人,她耗尽家中资产,日子过得很苦。远在关东的娘家和丈夫的兄长听闻她的贤德,多次寄信邀她前往,戈氏始终未曾动身。即便遭遇荒年,她仍坚守故土不改其志,六十多岁的时候,受到了朝廷旌表。

光绪《平定州志》书影

晋商妇女就是这样,即便别离之苦如影随形,即便独守空房熬尽青春,即便丈夫亡故的噩耗如雷轰顶,她们一如既往守住了婚姻的忠贞,也在动荡岁月里为家族支起避风港。这般牺牲,看似是个人命运的悲歌,实则是时代洪流中女性坚韧的映照。她们以一生的执着坚守,向后世展现:在那充满离别与苦难的往昔岁月,她们的脊梁从未弯折,心中的灯火始终明亮。

光绪《平定州志》书影

类似故事在州志中屡见不鲜:“阎作斌妻刘氏,娶甫数岁,而姑殁。遗二叔俱幼,一尚在孩提。时翁夫皆外出,氏承姑嘱抚养鞠育,俾至成立,当抚育时,相依为命,不知者,以为其子,不知其为叔也。后二叔长,亦事之如母,氏无出,又抚弟弱子为嗣,心力交瘁,亲族共贤之。”

“苗瑾妻刘氏,年十八,夫亡,无子,以侄为嗣,善事翁姑。翁殁于外,力营归葬。旌表建坊。”

“晋受封妻朱氏,年二十三,夫亡于外,闻讣几绝,无子女,继远支为嗣,家贫无藉,惟依母家抚嗣子成立,年六十八而终。”

光绪《平定州志》书影

不得不承认,在大多数出外谋生的山西商人背后,在大多数出外谋生的山西商人背后,几乎都有为他们苦苦守候的妻子。若说家庭是社会稳定的基石,那么正是这些女性用日复一日的守望,守住了“家”这个商业帝国最微小却最稳固的单元。

从这个意义上看,无论是史书上留名的“列女”,还是默默无闻的“商人妇”,她们的付出与牺牲,共同构成了社会稳定的隐性基石,也让“重商”之风在三晋大地扎根生长,成为跨越数百年的精神脉络。(张文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1

标签:山西   庚帖   光绪   翁姑   书影   商路   纵横天下   舵手   福寿   丈夫   女儿   命运   形象   女人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