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长”俩字,比任何热搜都扎眼。靳东这回没靠西装背头出圈,人民日报一句“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把滤镜直接掀了——原来那个在屏幕里谈几个亿生意的明楼,真管起了一支穿工装、下井口的演出队。
十年前,靳东在矿区的临时舞台连妆都不化,煤灰一扬,脸就打底。零下十几度,音箱线冻得跟钢筋似的,他抱着话筒唱《咱们工人有力量》,台下矿工的矿灯一晃一晃,像一片反向星空。没人拿他当明星,只知道“北京来的小伙子不嫌咱脏”,光这点,就够矿工记一辈子。

后来电视剧把他拍成了“精英专业户”,观众也信了,似乎他天生该在写字楼里喝咖啡。可靳东自己明白,西装是戏服,棉袄才是皮肤。2018年接过团长聘书,他没搞就职演讲,只把文工团历年账本翻了一夜:一年一百多场下矿演出,每场观众少则三百,多则上千,数据冷冰冰,却像煤块一样实在。第二天他开会,第一句话:“以后别叫老师,叫靳东就行,演出排不开,我第一个搬箱子。”

《底线》播出时,有人吐槽“法官怎么还是自带霸总气场”。没人知道,他为了那场“庭上敲法槌”的特写,在湖南衡阳中院蹲了三个月,笔记本写到第十万字才抠出一句台词节奏。剧刚杀青,他把剧本往文工团一扔:“主旋律不是喊口号,先学会把屁股坐酸,再说为人民服务。”

现在文工团年均两百场基层演出,高校公益排到明年五月。靳东不挂名,也不让拍照,只提一个要求:舞台搭完,必须留一条通道,让观众散场时能从演员身边走过。“让他们看清,唱《我的祖国》的人,鞋上也沾泥。”

有人替他算账:当演员,一部剧顶文工团十年经费。靳东懒得算,他只知道矿工把安全灯递给他那一刻,自己要是不接,就对不起灯罩上那层黑灰。文艺圈爱聊“转型”“突破”,他一句话怼回去:“别急着升华,先下井看看,黑的地方多了,就知道光该怎么打。”

从演员到团长,不是升职,是回到来路。靳东把“明星”两个字留在镜头里,把“团长”写进了风里——矿区风大,台词一出口就刮跑,可工人们说:跑了好,下次再来,咱还听。
更新时间:2025-11-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