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对旅游失去了兴趣?这可能是最中肯的原因

文/编辑:严森森

暑假过半,我依然没有出门,即使有十几天年假,在朋友圈看到友人晒各地旅游照,但依然兴趣不大。

以前我很热衷这些,国内外到处跑,如今呆在家里不想出门,身边应该很多人跟我一样有相同感受。

仔细一想,很多人不愿意去旅游,大概有以下的原因。

到处的景点大同小异

国内很多旅游景点开发模式都差不多,抄作业似的copy秀,清一色的仿古街,网红打卡点,美食小吃街,标准化的旅游纪念品店。

比如西安的大唐不夜城火了,我老家小城高明湖景区来西安取经,完全照搬大唐不夜城的模式,灯光秀,真人表演,音乐喷泉等,再比如我去过丽江古城,也去过凤凰古城,发现很多商铺高度相似,分明是两个不同的地方,但看起来已经失去了鲜明的地方特色,看着大同小异,没有意思。

全国各地的古镇就像多胞胎,基本就是卖小吃为主,囊括全国各地的特色小吃,而且卖的还不便宜,其实这些不用出门,在自己的家乡就能吃到,完全没有必要花高价去旅游景点品尝。

各大景点过度商业化

如今有一个词叫“门票经济”,意思就是各大景点通过商业行为创收,通过旅游创收,这点无可厚非。

但很多景区现在实行票中票,摆渡车,缆车,外面的门票,进入景区内部,有些地方还要另外收费,门票实行捆绑消费,甚至有部分5A级景区要求游客强制购,网络上面报道多起。

国内有一些有名的寺庙和道观,比如五台山,灵 隐 寺,还有以前的少林寺等烧香费昂贵,佛门净地不清净,充斥着金钱的味道。

这种景区过度的商业化让游客的体验感不佳,去一次不愿意再去了。

流程化旅游团

这些年,全国各地的旅行社四处招揽游客,到处都是双飞五日游,双飞七日游,看着价格不高,很吸引有钱有闲的中老年人。

我爸我妈前几年就很喜欢报这种旅游团,看着热热闹闹,但去了几次就不愿意再去了,观光旅游成了“赶景点”任务,时间仓促,而且老年人的团基本去的都是免费景区。

这些旅游含金量不是很高,看着一趟走了好几个省,但实际上走马观花,就是去景点拍个照打个卡,根本来不及好好的游览各地风光,品尝各地美食,已经失去了旅游散心的初衷。

部分景点陷入了“照骗”模式

现在很多地方的旅游景点营销模式厉害,在美颜,P图等各种修饰下,景点看起来美轮美奂,让人心动不已。

很多游客慕名而去,到了实景一看,现实与社交滤镜下的美景落差太大了。

我就慕名去过茶卡盐湖,看宣传片,湖面如镜,美轮美奂,宛若仙境,结果到了一看,那天恰好是个阴天,湖面浑浊,而且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游客,导致湖面脚印遍布,拍摄出来一点都不好看。

又比如我去过张掖的七彩丹霞,旅行社的宣传图片山体色彩斑斓,就像彩虹一样美妙,于是兴冲冲的带着孩子去旅游,到了才知道,需要特定的光线拍摄的图片才会鲜艳,自己拍的图片颜色暗淡,没有美妙的感觉。

环境或文化韵味已经淡化

很多游客应该跟我一样,去很多地方旅游,是为了看当地原汁原味的生活,体验传统的民风民俗,品尝地方美食。

走过了很多景点,你就会发现很多景点的传统习俗已经被简化成了肤浅的商业表演,比如苗族歌舞,侗族歌舞都已经商业化了,失去了原有的仪式感。

很多民俗已经淡化,主要就是追求娱乐性,比如傣族的泼水节,本来有一个浴佛仪式,直接取消了,而成了游客的塑料水枪互动,我认为已经失去了文化内涵,索然寡味。

气候因素也有一定影响

特别是今年,全国很多地方高温不断,或者暴雨倾盆,旱的旱,涝的涝,自然灾害较多。

7月中旬,我本来还有想出去玩一趟的打算,但在网上不停的刷到河北某避暑山庄游客遇难,北海游客遇难,还有些景点把小孩都热哭了。

气候复杂多变,特别在云贵川等山区游览,感觉还是很操心,突然下暴雨可能就会有泥石流,一想到这些,便放弃了外出的打算,算了,还是在家里呆着吧,既省钱还安全。

我现在外出去玩,更趋向于自然景点或者有厚重历史的景点,不喜欢人造景区,还是天然的美景更有韵味,或者通过游玩,了解厚重的历史,能感受到人类的文明进程,能学到东西,这样的旅游才更有意义。

大家去过哪些美好的地方呢?一起来聊聊。

我是严森森

欢迎走进我的文字,一起聊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7

标签:旅游   中肯   兴趣   原因   景点   景区   游客   地方   双飞   湖面   大唐   旅游景点   门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