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李镜媛 记者 宋浩
当夏夜的晚风拂过斑驳的高炉,亲子的脚步叩响工业遗迹的青砖。8月31日傍晚,杭州图书馆“杭城十二Yuè·四季阅行”夏季特别研学活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大运河杭钢公园火热启幕。
研学小读者于暮色中踏入这片承载着浙江工业记忆的土地,以沉浸式探访、围炉研讨、文化体验为纽带,对话千年运河文脉与钢铁精神,解锁一场兼具知识深度与亲子温度的夏夜研学之旅。
行走课堂:在工业遗存里,读懂浙江“钢铁第一页”
研学的第一站,从杭州图书馆运河主题分馆悄然开启。这座由杭钢旧厂房改造而来的图书馆,不仅保留着工业建筑特有的高挑空间与钢铁骨架,更藏着4000余册运河文化、非遗传承主题藏书——指尖拂过书页,耳边仿佛已响起运河的桨声与钢铁的轰鸣,为这场研学埋下“文”与“工”交融的伏笔。
随着专业导览员的脚步,参加活动的亲子家庭走进公园核心区,三大高炉率先揭开“神秘面纱”:
站在84.6米高的1号高炉前,时光仿佛回溯至1958年2月26日——
这一天,浙江“第一炉铁水”从这里奔流而出,彻底终结了本省“无钢”的历史。
导览员的讲述中,“肩扛钢钎、夜以继日”的建设场景鲜活重现,孩子们仰头望着高炉上的锈迹,眼中满是对“开创者”的敬佩;
移步2号高炉,液压传动系统的金属部件、墙面留存的技术改造印记,成为最直观的“工业教材”。
从最初年产23吨钢的“起步”,到巅峰时期年产40万吨的“飞跃”,三代杭钢人的攻坚故事,让“工业跃迁”不再是课本上的抽象概念;
穿过保留完好的热风炉、重力除尘设备,抬头望见60米高的烟囱仍矗立天际——这些曾支撑钢铁冶炼全流程的“工业脊梁”,如今以“可触摸”的姿态留存,无声诠释着园区“珍视历史,谦逊衬托遗存”的改造理念。
孩子们伸手触摸设备上的纹路,家长们则忙着用镜头记录,让工业记忆以“亲子共鉴”的方式代代相传。
双脉传承:当运河水遇见钢铁火,对话文明的“双向奔赴”
“运河承韵·钢铁铸史”,是本次研学贯穿始终的主线。
在运河主题分馆的书香氛围里,一场关于“杭钢与城市共生”的分享悄然展开:从1957年杭钢半山基地破土动工,到2015年响应环保政策主动停产转型,60余年时光里,2450万吨生铁从这里产出,不仅撑起了浙江工业发展的“钢铁骨架”,更见证了杭州从“工业城市”到“生态城市”的转型蝶变。
家长们轻声为孩子解读老照片里的故事,“环保”“责任”“传承”等关键词,在亲子互动中悄然扎根。
夜幕渐深,一场特别的“围炉研讨”在夏夜晚风中开启。没有严肃的讲台,只有围坐一圈的轻松氛围——孩子们分享着白天探访高炉的见闻,家长们则围绕“工业遗产如何‘活’起来”展开讨论:有人提到园区里的音乐节、艺术展,有人关注3号高炉1998年加装除尘设备的“环保先行”实践,更有家庭提出“希望多些这样的研学活动,让孩子读懂城市的故事”。
从历史到当下,从工业到生态,一场小小的研讨,成为运河文明与钢铁精神“双向奔赴”的生动注脚。
夏夜限定:清凉研学新范式,让知识探索“趣”味十足
针对暑期高温,本次活动创新推出“夏夜研学”模式,既避开了白日的烈日,又让工业遗迹在夜色中更添几分静谧与厚重——晚风拂面时探访高炉,灯光亮起后打卡留念,别样的体验让亲子家庭直呼“舒适又特别”。
从“钢铁基地”到“文化地标”,大运河杭钢公园的转型,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城市教科书”:这里曾用钢铁之力解决浙江“缺钢少铁”的困境,2008年累计产铁2450万吨的数字,是它对城市的硬核贡献;2015年停产后,它以“工业遗存+运河文化”为内核,通过音乐节、艺术展、研学活动激活空间,成为杭州人追忆历史、亲近文化的“新打卡地”。
而本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研学活动,正是杭州图书馆“四季文化计划”中“夏· 繁盛共读”的重要实践——以“走出去”的课堂,让书本里的知识与城市里的历史相遇,让亲子间的陪伴与文明的传承同行。当最后一组家庭带着文创礼、满载收获离开,夜色中的高炉仍静静矗立,仿佛在期待着下一场与“探索者”的美好相遇。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