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5月16日讯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信阳镇李楼村南,一棵历经1300余年风雨的唐枣树巍然矗立。这棵被当地人尊为“寿树”“枣王”的古树,以其沧桑遒劲的姿态诉说着千年传奇。作为滨州地区树龄最长的“树王”,不仅是无棣“金丝小枣之乡”文化的活化石,更承载着跨越千年的传奇故事与历史记忆。
时光雕琢的“活文物”
唐枣树高7.6米,主干直径达2.9米,树冠如伞盖舒展6.4米,树干结九瘿、穿七窍,虬枝交错间新芽勃发,每逢秋季便硕果压枝。据史料记载,该树栽植于公元621年,历经唐、宋、元、明、清至今,是我国北方现存树龄最长的枣树之一。虽经千年风化,向阳侧树皮曾自然剥落,却在树芯处萌发出新枝,展现出“枯木逢春”的顽强生命力,被专家誉为“植物界的活化石”。
从“皇家贡枣”到“民间守护”
唐枣树的传奇浸润着历史与民俗的双重底色。相传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元二十七年赴北海巡疆,正值无棣舍利塔百年大祭,走过斥卤百里的齐燕边界无棣沟,唐玄宗一行已是人困马乏,疲惫不堪,忽探马来报:“前面有一村落,绿树披荫,水甜果香。”玄宗闻之精神一振,遂扬鞭催马前行,不一会儿果然有一布满枣树的村庄,于是在一枣树下拴马歇息。环顾四野,棠棣繁茂,枣树成行,红果灼灼;昂首远眺,宝塔插空,祥云缭绕,莺歌燕舞。侍卫从拴马之树上采下鲜枣奉与玄宗品尝,食之甜香入脾,疲乏顿消,玄宗大喜,遂赞曰:“丛林塔影一望收,海市蜃楼何须看。此地必出正果,后唐中兴可待。”后来唐明宗即位,无棣果真出了一名叫李愚的扶国之才,官至宰相。从此这棵枣树美名远扬,被奉为 “枣王”。当地人更视唐枣为“寿树”,成熟之枣称其果为“寿果”。
斧凿难伤的血色奇迹
这株古树历经沧桑,曾在改革开放初期遭遇生死危机。据73岁的老支书李龙祥回忆,“当时两名村民曾以15元的价格从村集体购得该树,欲刨砍作柴。斧头刚破开土层,树根竟渗出红色汁液。正在二人不知所措之际,幸得村中长者劝阻,称‘老树已成仙家,有灵性了,再不停下来,会遭报复的。’”就此,“唐枣”树方保全至今。
古树焕发新生机
作为无棣县已通过认定的123株古树名木中的一级保护树木,唐枣树的保护备受重视。1990年,无棣县人民政府为唐枣树立碑铭保护,成为无棣的一大景观。1992年,被无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使其成为无棣的“县树”,成为地域文化的标志。2021年,省自然资源厅派专家对该树进行系统性修复。在当地政府和百姓的精心呵护下,这株历经千年沧桑的老枣树又焕发了生机。 如今,古树周边已规划为文化景观点,每逢枣花盛开(5-6月)与果实成熟期(9-10月),游客纷至沓来,在“寿树”下感受“忽忆故乡树,枣花色正新”的乡愁意境。
从生态奇观到精神地标
唐枣树已成为无棣重要的文化符号,龟裂的树干铭刻着千年时光,每年秋季结果时节,虬枝间果实压弯枝头。作为"华夏枣都"的活化石,它不仅见证着当地自唐宋延续至今的枣业文明,更被游子视为"回乡的灯塔"。村民世代遵循"不折一枝一叶"的祖训,将古树守护融入血脉。村支书李龙祥笑言,近年来村里走出的大学生、留学生渐多,村民皆称“仰仗古树福荫”。古树俨然成为凝聚乡情的精神图腾。
唐枣树的保护不仅是生态工程,更是对“华夏枣都”无棣县农耕文明的传承。古树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基因,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这棵穿越十三个世纪的“活史书”,正以新的姿态讲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传奇。(作者 李丹杰)
更新时间:2025-05-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