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重宣布:自10月1日起,对全球多类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覆盖从电子产品到农产品的广泛领域。
1天后,欧盟内部一份泄露文件显示,布鲁塞尔正计划对中国钢铁及相关产品征收最高50%的关税,并考虑扩大对其他工业制品的限制措施。
欧盟官员私下辩解称,这是“被特朗普逼到墙角后的无奈选择”,简单来说,若不对华展示强硬姿态,欧洲企业可能在美国市场遭遇更严重的排挤。
表面看,欧盟的跟风行动是迫于外部压力的应激反应,但真如此吗?
要知道,欧盟经济自2024年以来始终处于低增长区间,9月最新统计显示其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已连续三个月低于荣枯线。
当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挥向全球时,欧洲担心自己若袖手旁观,本土市场可能被中国商品淹没。
然而,“别无选择”的悲情叙事下,隐藏着欧盟战略自主权的长期困境。
俄乌冲突后,欧洲在能源和安全领域加深对美依赖,如今经济领域也难以摆脱“看华盛顿脸色”的惯性。
举例来说,欧盟委员会曾于2024年提出“绿色产业自强计划”,试图通过补贴扶持本土企业,但面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竞争和中国产业链的成本优势,这一计划进展缓慢。
如今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无异于一次“压力测试”,如果欧盟跟随美国对华强硬,可能短期缓解产业压力,但长期将失去中国市场的技术合作与投资机会,若坚持开放立场,又可能被美国孤立。
这种两难,稍有不慎就会失去平衡。
而欧盟将自身钢铁行业的问题归咎于中国进口,这更像是找错了症结。欧洲钢铁业的困境根源复杂:乌克兰危机推高的能源成本让钢企不堪重负,僵化的市场机制导致企业创新动力不足。
在全球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欧洲已落后于人,再加上居高不下的劳动力成本,这些因素共同削弱了欧洲钢铁的国际竞争力。
面对这一数据,欧盟选择的不是加速产业升级,而是筑起贸易高墙。
这种做法可能难以真正解决竞争力不足的核心问题。
更值得玩味的是欧盟的内部裂痕,法国一贯主张对华采取强硬贸易措施,而德国则因汽车、机械等行业对华依赖度高而态度谨慎。
9月中旬的欧盟内部会议记录显示,东欧成员国明确反对全面对华加税,担心引发中方反制影响本地供应链。
这种分歧使得欧盟的“统一行动”更像一场临时拼凑的妥协,所谓“别无选择”,或许只是主流势力为掩盖内部分歧而强化的共识。
而历史早已证明,以邻为壑的关税战往往导致多输局面。
2018年特朗普首次发起的对华贸易战,最终使美国消费者多承担了约500亿美元的成本。
而今类似的剧本重演,但全球供应链尚未从疫情和地缘冲突中完全恢复,新一轮关税战可能推高各国通胀压力。
对中国而言,欧盟的跟进行动可能带来双重挑战。
一方面,钢铁、光伏等传统优势产业出口受阻将加剧国内产能消化压力;另一方面,欧盟若将制裁范围扩大至新能源或数字经济领域,可能延缓中国技术标准的海外落地。
但中国并非没有反制筹码,中欧贸易结构中,中国占据欧盟中间品进口来源的42%,若中方对关键原材料或零部件实施出口管制,欧洲的汽车、医药产业或将面临断链风险。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规则体系的崩塌。
WTO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生效的贸易限制措施数量同比增加210%,多边机制几乎名存实亡。欧盟此次“被动出击”,进一步强化了“强权即公理”的丛林法则。
若各国竞相筑墙,未来中小企业参与全球贸易的门槛将急剧抬高,最终只有巨头企业能凭借资源迂回突围。这种趋势下,所谓“公平竞争”可能逐渐沦为大国博弈的工具。
但欧盟部分政客希望通过此举来迎合美国,维持与美国的“盟友”关系,以在其他国际事务上获取美国的支持。
可高关税壁垒往往会造成“双输”局面,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已经明确表态:“保护主义解决不了欧盟的问题,中欧应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具体经贸问题。”
这句话点明了问题的本质,也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
真正的“别无选择”只是一种托词,而聪明的玩家总会在棋盘上为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若欧盟继续追随美国搞霸权贸易,迟早自食恶果。
观察者网:2025-09-26:打不过中国钢企就耍赖,“欧盟最高将对华征收50%关税”
看看新闻:2025-09-26:特朗普再挥关税大棒!10月1日起实施 涉多类产品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