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咖啡99元,一个面包128元!主理人门店为何成群倒闭?

一杯咖啡,标价高达99元;一个面包,售价竟达128元;一件衣服,定价亦需199元。如此物价,着实令人咋舌。进门之前还得提前预约,店里没有什么像样的服务,价格却高到让人望而却步。

这类店铺最近在网上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人们给它们起了个名字,“主理人门店”。有人干脆讽刺,说这不就是没钱请员工的个体户嘛。

这种店铺多见于咖啡、烘焙、理发、潮牌等行业,尤其在上海分布得格外集中。外人看一眼就知道,这样的经营方式恐怕撑不了多久。果然,有些主理人咖啡店没过多久就撑不下去,门口贴着“旺铺转让”,再加上一句颇显傲慢的话:“只接待朋友,不服务上帝。”

更离谱的,是近两年兴起的“村咖”。一些自称主理人的人,带着所谓“诗和远方”的滤镜跑到乡村开起精致咖啡馆,试图在村子里营造小资情调。

结果可想而知,当地的大爷大妈喝上一杯咖啡反而觉得别扭,日流水不足300元成了常态。有的门店一整天都卖不出一杯,有人最终亏损65万元关门跑路。

这个现象让人疑问,主理人模式到底是怎么火起来的?这些店有着怎样的特点,又为何遭到群嘲?

“主理人”这个词并不是内地产物,而是从日本传过来的。在日本茶道文化里,一个品牌的创始人或者核心管理者,常被称作head或designer,他们代表着品牌的审美和格调。藤原浩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大约在2010年代初,这个词传入内地,被翻译为“主理人”,最先被潮牌和说唱厂牌等文化圈子所使用。陈冠希、余文乐都曾以潮牌主理人的身份活跃在舞台上。

到了2016年前后,随着轻消费品牌的兴起,这个词开始逐渐渗透到餐饮和文创领域。但在广泛传播过程中,它逐渐走形,甚至被彻底“玩坏”。

各种稀奇古怪的标签开始出现:酒吧主理人、咖啡主理人、民宿主理人、婚庆主理人,甚至朋友圈里卖面膜的微商也能摇身一变成为“美学主理人”。几乎可以说,“万物皆可主理人”。

这种氛围下,包装成了必不可少的一环。比如卖肉夹馍的,要冠上“西班牙黑猪肉香脆大尼米”;卖煎饼果子的,要改成“无麸质可粒饼”;炸油条则成了“空气天妇罗”。听上去华丽无比,实则花哨空洞。对消费者来说,真正看重的始终是四个字——物有所值。

许多这类门店速开速关,其实有一些共性特征。

第一类,是人设包装,很多主理人会强调自己有海外留学或定居的背景,把爱好发展成事业,打造高知形象。跟顾客沟通时,中英文混杂,还爱给自己取一些复杂拗口的名字。店里常常养只猫或狗,也起了英文名,客人进门时他们能随口甩一句“no idea, no keep quiet”。

第二类,是概念堆叠。普通的云贵川菜馆,换个名字就能瞬间提升“逼格”,比如“十野风物山里云贵川bestso”。菜单也一样,牛排被写成“安格斯低温慢煮炭火”,意大利面成了“西西里岛手工宽面”,咖啡更是魔幻,诸如“银河上升的三秒钟”这种名字,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

第三类,是术语轰炸。以咖啡店为例,主理人往往介绍得头头是道:“我们的豆子是阿拉比卡精品豆,采用92小时厌氧日晒处理,严格控制在92.5℃冲煮。

前调是坚果和蔓越莓,重调是佛手柑、青瓜、开心果,后调是洋甘菊、葡萄、紫苏、菠萝……”一串串复杂描述让人听得一头雾水。但实际上,咖啡豆可能就产自云南,味道未必比速溶咖啡高明多少。

这套套路本质上就是“材料神话 + 工艺玄学 + 概念包装”。比如某主理人烘焙店的可颂,会被说成“采用法国独特面粉和希腊发酵黄油,经过72小时低温发酵,16层手工开酥”,听着高大上,吃起来不过是普通面包。

久而久之,这些“主理人门店”开始引发大面积群嘲,背后的原因其实绕不开三点。

最直接的是价格虚高。星巴克、库迪能把咖啡价格压到9.9元甚至更低,而有些主理人却敢把同类产品标到299元。并不是高价不能卖,关键在于是否值得。消费者却发现,自己花的钱大多是给“故事”和“包装”买单。

有人点了一杯所谓的“沸腾大海”,其实就是冰美式加话梅和气泡水,结果收了130元,让人气得直呼“不是我沸腾,是你们整得我沸腾”。还有人几位朋友凑单点了一杯4988元的咖啡,评价口感“酸得不和谐”,结果不仅没得到解释,反而被店家人身攻击。

根据《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的数据,超过八成的年轻人在购物前会比价、查攻略、看评价。他们不再盲目崇拜品牌和包装,故事讲得再动听,199元一杯的咖啡也依旧让人扭头就走。

另一个问题是产品猎奇。有人在上海体验过几家店,其中一家打出了“饺子+咖啡”的概念,主理人解释说,饺子代表中国文化,咖啡代表西方文化,这是中西结合,还在研发“咖啡味饺子”。

结果一盘饺子加一杯美式63元,体验异常尴尬。另一家则把小吃组合成“相思波波加腐乳黄油”,售价198元,让人完全无法理解。这些所谓的猎奇搭配,本质上是产品缺乏竞争力,用花哨的噱头博眼球,消费者往往尝过一次就再也不来。

最后,是服务态度。很多主理人门店明明冷冷清清,客人刚进门却先被问“有没有预约”。规矩更是多得离谱:低消100元,禁止拍照录像,禁止在卫生间如厕,不服务上帝,只招待朋友,还有“按月交租,只逛不买请去别处”。

有的甚至会对客人进行审美教育与品味鄙视。某咖啡店的点餐APP里,菜单干脆只写颜色和情绪词,完全看不懂。顾客花钱还要被教育,这样的体验自然让人望而却步。

反观那些街角小店,环境可能简陋,夏天只有几台电风扇在转,小快餐要等十来分钟才上桌,但依旧能吸引大量回头客。原因很简单,东西新鲜,好吃实惠。相比之下,主理人门店在花哨包装之前,更该把产品和服务做好。

信源:这届年轻人拿捏消费:可以买贵的,不能买贵了

光明网2025-02-14

《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

2024-07-08 新京报

信源:这届年轻人拿捏消费:可以买贵的,不能买贵了

光明网2025-02-14

《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

2024-07-08 新京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8

标签:美食   成群   面包   咖啡   饺子   中国青年   咖啡店   这个词   名字   品牌   信源   黄油   望而却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