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迟到的正义。
1947年4月26日的南京,雨花台刑场迎来了一个让整个城市都在等待的人——谷寿夫。这个名字,几乎成了南京人梦魇的代名词。
站在刑场的人很多,不只是官方人员,也有无数普通市民。他们不是来看热闹的,而是来为亲人讨个说法,为自己压了十年的怒火找个出口。
谷寿夫被带上刑车那一刻,没有人不盯着他。他低着头,不敢看任何人。有人冲上前,一掌打掉了他头上的帽子:“你也有今天!” 这一声喊,喊出了南京几十万条冤魂的沉冤,喊出了活着的人心里的血火。
可要等到这一刻,整整过去了十年。
要说谷寿夫是谁,就不能不提他在南京的所作所为。他是日本陆军中将,第六师团长,是最早攻进南京的主力军头子之一。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就在这一年,这个六朝古都成为了一片地狱。
进城后的第一件事,谷寿夫不是整顿军纪,不是安置俘虏,而是下令:“三日内,不问军纪。”说白了,就是默许抢劫、强奸、屠杀。这不是失控,是有组织、有计划地纵容。
南京大屠杀发生时,谷寿夫的部队是主力。他们沿着长江边、中华门、雨花台一带大肆屠杀。一个个坑,一个个枪声,一个个倒下的生命。在中华门外的一次屠杀中,有数千名战俘被集体枪决,尸体被推入长江。
据南京军事法庭后来的调查,仅谷寿夫直接指挥下的部队,在南京屠杀平民和俘虏超过57418人。这个数字,是官方留下的证据,是一具具尸体堆出来的。真正的死亡人数,或许远不止这些。
更可怕的是,杀人并不是全部。他的部队烧、杀、抢、奸无所不为。年幼的女孩、怀孕的妇女、年迈的老人,没有一个能逃脱。当年有位幸存者曾说:“那三天,是活着比死了更痛苦。”
而谷寿夫,不只是知情,他是主谋。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南京的百姓终于可以不用再夜夜惊魂。
可就在中国人民满心以为这些战争罪犯要伏法之时,谷寿夫却在日本“安居乐业”——他没有被第一时间逮捕,而是过着正常人的生活。他早在南京惨案后就被调回日本,表面上是“退役”,其实是被高层保护了起来。
直到1946年2月2日,谷寿夫才在东京被正式逮捕。这时,距离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了将近9年。
消息一出,中国舆论哗然。很多人根本不敢相信这个刽子手还能逍遥这么久。中国方面强烈要求将他引渡。
半年后,他被送往上海提篮桥监狱,准备移交南京审判。
就在大家以为事情会顺利进行时,谷寿夫的老部下搞出了大动作。河野满、刚田次郎等人两次策划营救行动,甚至动用了假死调包的伎俩。
第一次,他们通过上海监狱的副所长,将一颗药丸带进牢房,谷寿夫服药后“突然病重”,被紧急送进了教会医院。医生宣布他“死亡”后,把尸体送到了太平间。
但他们低估了负责押解的中国军官。当他回想送往医院的异常后,立刻折返太平间查看。谷寿夫的“尸体”还热着,根本没死。他立刻调动人手将其转移。
当天夜里,几名黑衣人带着一具替换尸体潜入太平间,但却扑了个空。劫狱计划第一次失败。
第二次,他们打算伪装成监狱警察混入南京陆军特种监狱。这次甚至绑架了真特勤组员,抢了他的证章。原本计划是活埋人灭口,然后去监狱“冒名顶替”。
没想到,这位组员拼命挣脱,并设法联络了监狱方面。局势迅速升级,第二波营救在枪战中失败告终。两名策划者一死一自杀。
经历两次失败,谷寿夫的命算是保住了,但也更坐实了他的罪孽之深。
谷寿夫押往南京后,迎来了真正的法律清算。军事法庭公开征集罪证,一时间,幸存者、知情者、原南京守军、平民百姓纷纷出面作证。
有人带来了当年的照片,有人交上了血书,有人讲述亲眼目睹的家破人亡。
他面对的是一条条白纸黑字的指控:大规模屠杀非战斗人员、强奸妇女、焚毁民宅、掠夺财产。
在法庭上,他几次试图为自己辩解,说“只是执行命令”,说“对杀人感到遗憾”,还说“死是我应得的”。但这些话,听起来更像是在做样子。
他上诉,法庭驳回。再上诉,再驳回。
最终,1947年4月25日,蒋介石亲自签署批准死刑执行。谷寿夫的死刑,定了。
正义之枪:雨花台上的清算
4月26日上午,检察官将三封来自东京的家信交给谷寿夫。他以为自己还有希望,没有细看,随手塞进口袋。
他不知道,这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天。
11时左右,他被押解出监狱。车队从南京街头驶过,两旁站满了人。有人鼓掌,有人喊骂,更多的人沉默着流泪。
刑场设在雨花台。当年,就是在这片土地上,他的部队残害了成千上万的南京百姓。如今,他要在这里伏法。
到场的市民越来越多。有人曾经亲眼看着自己的母亲在这里被枪杀、妹妹被带走、父亲尸首无存。今天,他们终于能亲眼看着这个刽子手付出代价。
走下刑车时,他双腿瘫软,整个人靠着法警才能勉强站稳。
行刑前的最后陈述,他装出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说:“如果我一死,能平息中国人的仇恨,那也值了。”
谁都知道,这句话毫无诚意。
12时45分,枪响一声。谷寿夫,当场毙命。
全场一片沸腾。没有哀悼,没有怜悯,只有如释重负的呐喊。
南京大屠杀的记忆,不该随着谷寿夫的死而被封存。这不是一段历史结尾,而是一个提醒:不能忘、不能原谅、不能重复。
谷寿夫的死,只是众多战争罪犯中一个结果。还有更多人,始终没有得到审判。还有无数家庭,至今找不到亲人的遗骸。
所以,我们记住他,并不是因为他有多“重要”,而是因为这个过程本身,象征着正义终将不会缺席。
这个世界或许会迟到,但在雨花台的那一刻,它终于来了。
《南京大屠杀审判档案》 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7
《谷寿夫军事法庭庭审记录》,南京军事法庭档案馆
《中华民国政府公告资料汇编·战犯处理专卷》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