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摆设,也不是怀旧,而是全国当年几万多个人民公社里唯一一个一直存活到今天的人民公社。
更重要的是,它不但活下来了,而且活得挺好,人均能收入5000多,这种成绩,让很多人想问:它到底靠的是什么?
要搞清楚,就得回到1982年,当时,全国范围内都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几乎所有地方都分田到户了。
但周家庄没急着跟风,他们把选择交给社员自己来决定,乡里开大会,让3055户人家每家一票进行投票。
最后投票的结果让人意外:除了两三户反对,几乎所有人都同意继续搞集体,这一票,决定了周家庄此后的路。
很多人以为他们是舍不得“大锅饭”,其实不是,周家庄的集体模式并不养懒汉,他们实行的是工分制度,每天的基准工分是10分,但能不能拿满分要看表现。
公社把劳动细分成372个工种,每一项都有标准,比如收割小麦,要明确时间、数量和损耗率,干得好就能加分,干得差不仅没有工分,还可能被扣。
最后,工分和收入直接挂钩,一共分13个等级,换句话说,谁干得多、干得好,谁就能拿得多,靠偷懒混日子,根本行不通。
除了分配机制,周家庄还有一个关键优势——风险共担,老书记雷金河当年立下三条承诺。
如果集体搞不如单干,他愿意承担责任;保证人均年收入至少500元;保证每人最低口粮600斤。
有了这样的兜底,社员们心里才真正踏实,事实也证明,这套制度抗风险能力很强,周边村子遇到灾年颗粒无收时,周家庄人依然有粮吃、有钱分。
而且制度并不死板,谁要是不想参加集体劳动,可以交一定的公积金,然后出去打工或另谋生路,不会被强迫,正因为有这种既有约束又有弹性的制度框架,周家庄才稳稳走到了今天。
当然,光靠制度是不够的,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才是真正的硬道理,有人以为周家庄今天还能靠着两万亩地过日子,这就错了。
在2019年之后,周家庄的工业收入就已经超过了农业,成了公社经济的主力,如今,工业产值占了工农业总收入的九成左右。
早在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周家庄就没把希望死死绑在土地上,他们很快就办起了乡村工业。
几年时间,公社拥有十几家集体企业,包括阀门厂、彩色胶印厂、纸箱厂、建筑公司、五金水暖厂、轧钢厂和建材厂等。
企业多了,就业机会自然增加,全乡四分之三的劳动力都被吸收进工厂,农民成了工人,在家门口就能领工资,日子稳定不少。
但他们也没有把农业丢掉,而是换了个做法,全乡土地统一规划成六大生产基地,每块地都按照标准化模式来管理。
乡里还专门请农业专家常驻指导,用农家肥改善土壤,搞生态种植,周家庄的主要特色是葡萄、鸭梨和优质苗木种植。
还建成了一个规模化的奶牛养殖场,存栏超过1100头,是石家庄地区规模最大的奶牛场,粮食和蔬菜也在种,但比例逐渐缩小。
他们还很早就意识到,光有一二产业不够,第三产业同样重要,周家庄搞了一个周家庄农业特色观光园。
其主要依靠生态旅游、采摘园和文化活动中心吸引外来游客,形成集赏花、采摘、垂钓、农耕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型农业景区。
还推出各种活动和体验项目,让游客感受不一样的氛围,今年,周家庄农业特色观光园入选晋州市十大旅游景点。
当然,除了制度框架和多元经济外,更关键是钱赚到手以后怎么花,村里有个最朴素的规矩:钱是老百姓挣的,就得用在老百姓身上。
于是,一个从出生到养老都覆盖的“集体契约”,在这里真正落地,孩子是第一步,周家庄的教育花销,基本不用家长操心。
孩子从幼儿园到初中,学费全免,书本费也不收,村里还专门盖了一所重点高中,条件和市里差不多,让家长不用花大钱把孩子送出去。
医疗更让人放心,公社医院里看病不花钱,住院也免费,要是遇到大病,不得不去县里或市里的大医院,村里也给报销九成。
这样一来,生病不会让家庭陷入困境,很多村民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保障,大家的心态特别踏实。
住房方面,乡里统一规划建设了三千多栋两层小别墅,每户分到将近0.3亩宅基地,盖房子还能领补贴。
水电暖费用也有补助,生活成本大幅降低。村里统一修路、装管网,居住条件甚至比不少小城市还好。
养老更不用发愁,人到65岁,每月都能领养老金,而且金额会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逐年上涨,老人们生活有保障,不用指望子女养活。
正因为保障完善,村里没有一户贫困户,绝大多数的年轻人都愿意留在本地上班,企业用工不愁,土地不荒废,村里也没有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
大家尝到实惠,自然更愿意把力气投入到集体事业里,形成了“企业发展—村民受益—再投入集体”的循环。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