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预制菜”?早在唐宋就能点外卖,轻松实现干饭自由

最近外卖市场打得热闹,其实不管什么时候,人对吃的热情都没减过。

你以为外卖是现代人的专利?其实唐朝人就有“预制宴席”,宋朝人还能叫人送热菜上门。

今天咱们就把唐宋外卖的事说清楚。你会发现,古人的干饭自由,跟你想的完全不一样。

先说唐朝的外卖,唐朝外卖的雏形,是在唐朝后半段才出现的,大概是9世纪的时候。那时候街边生意火起来,长安、洛阳的东西两市,酒楼越来越多。​

唐德宗在位的时候,酒楼虽然多,可还没有“送外卖上门”的服务。酒楼提前备好宴席,要吃就去取,是从唐宪宗到唐懿宗那时候开始的,差不多是805年到874年。那时候官员、富商要临时请客,不用自己准备,去酒楼订好预制的宴席,让家仆取回来就行。​

另外,唐朝外卖也不是只有富人能享受。那时候长安西市有些小酒楼,会卖胡饼、蒸饼这些简单吃食。百姓可以买了带回家吃,只是没有专人送上门,得自己去取。所以唐朝外卖不普及,主要是因为没人专门送餐,不是光因为价格贵。​

再看宋朝的外卖。宋朝酒楼的店小二和脚夫就是外卖员。店小二负责近的地方,比如几条街之内,拿着饭菜很快就能送到。脚夫则是帮着送远的、多的,比如办宴席要送好多菜,就找脚夫用食盒运。这两种人都有固定要服务的酒楼或顾客。

其实《清明上河图》中也出现了他们。系着围裙、手里拿两个碗的人,穿的是酒楼的衣服,一看就是店小二。那些头顶食盒、手端托盘的,是脚夫。他们要么受酒楼雇,要么受顾客雇,专门送宴席的菜,

而还有一种闲汉,也会给人代买酒楼里面的饭菜,就是现在的代购​,服务人群也不固定,他们会在在酒楼门口等着问人“要不要跑腿”。​

而宋朝“索唤”可不是点外卖。这里的“索唤”就是顾客跟酒楼喊着点单。有时候是在店里吃,有时候是点了让送上门。只有说清楚“要送到某地方、某时间”的索唤,才是点外卖。不能一看到“索唤”,就说是外卖。​

宋朝送外卖的装备则有一些误会。好多人说宋朝用温盘送外卖保温,其实不是。温盘这东西,唐朝就有了,陕西法门寺地宫还出土过银做的夹层盘。宋朝的温盘虽然多,可主要是家里办宴席的时候用,用来给菜保温。外卖送餐很少用温盘,因为它容易碎,还沉。

酒楼送外卖,主要用木盒子或竹盒子,这种食盒有好几层,能隔温,保护饭菜不会太快变凉或变热。​

还有北宋龙泉窑的青瓷暖碗,有人说它夹层注热水保温,这是错的。浙江省博物馆说,这个暖碗上层敞口,底下有个圆孔,夹层是用来放冰块的。

夏天送冰酪、冷淘面这些冷食的时候,把冰块放进去,能防止食物坏了。它是用来冷藏的,不是保温。

宋朝送热菜保温,用的是锡做的保温壶,把装菜的容器放进壶里,壶里注热水,这样菜就能一直热着。

宋朝还有个“四司六局”,很多人说它是做得高端外卖,其实它是帮人办宴席的机构,本质是帮人把整个宴席外包出去。从搭棚子、摆桌子,到买菜、做菜、送菜、招待客人,一条龙服务,全给包了。

而且四司六局是南宋才形成正规机构的,北宋的时候只有类似的零散组织,没固定名字,分工也乱,没有规整的服务。

直到南宋定都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四司六局才明确下来,每个局干什么都清楚,还有固定的服务流程和收费标准。普通人家办宴席,按规模分档给钱,一般的宴席大概要百文钱。

说到底,唐宋的外卖,不是现代外卖的简单翻版,各有各的特点。

唐朝的外卖,主要是订预制宴席让家仆取回来,服务官员和富商,没有专门送餐的人。宋朝的外卖更全,能到店点了让送上门,有店小二、脚夫专门送,菜的种类也多,更像现在的外卖。但闲汉不是主要送餐的,温盘、暖碗也不是专门的外卖装备。​

古人能实现“干饭自由”,其实是唐宋生意越来越发达的结果。

唐朝后半段街边生意起来了,外卖成了贵族方便的选择。宋朝城市更热闹,做生意的人多,外卖才走进普通人的生活,甚至有了帮人办宴席的机构。

其实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方便百姓的服务能普及,都得靠经济发展,靠分工越来越细。这一点,千年前和现在,其实是一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标签:历史   干饭   唐宋   外卖   古代   轻松   自由   宴席   宋朝   酒楼   唐朝   脚夫   食盒   夹层   家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