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美国突然加码《AI芯片出口管制指南》,新规蛮横程度超出想象,不仅给全球企业划定红线,禁止使用中国先进计算芯片,甚至直接威胁中国境内企业,不准采用自研芯片。
前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在CNBC访谈中更是直言不讳,抛出“美国不想看到中国自主研发尖端芯片”的强硬表态。
这波操作哪里是技术管制,分明是科技领域的霸权宣告,可他们忘了,中国从来不吃“威胁胁迫”这一套。

骆家辉的人生轨迹曾是典型的“美国梦”范本。
作为华裔二代,他出身普通家庭,父亲参加过诺曼底登陆,自己凭借努力考入耶鲁法学院,后来一路走到商务部长、驻华大使的位置。
美国政府当初调任他驻华,算盘打得很清楚:想用“华裔面孔”软化强硬政策的锋芒,让对华技术封锁等主张更容易被接受。

但现实却狠狠打了脸,在美国国内,他的华裔身份没成为优势,反而被鹰派势力贴上“亲华”标签,成为政治攻击的目标,直接影响了政治前途。
在中国,民间很快给他贴上“香蕉人”的标签,认为他“黄皮白心”。
他代表美国在敏感问题上对中国施压的行为,更让民众难以接受。

2014年他离任时,《中国新闻网》一句“香蕉放久了总归是要烂掉的”评论,为他的任期画上了颇具讽刺的句号。
最终,他成了中美博弈中两边不讨好的棋子,美国不完全信任,中国民众也无法接纳。
美国想拉着荷兰、日本等盟友,筑起一道针对中国芯片的技术围墙,可这道墙从一开始就漏洞百出。

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受限于禁令,不得不放弃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增长市场的高端订单,眼睁睁看着到手的商机流失。
日本的处境更具戏剧性,2023年3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响应美国号召,禁止23类半导体设备出口中国,涵盖光刻胶、蚀刻机等关键产品,本想抢占ASML留下的市场份额。

短期来看,日本半导体设备对华出口确实迎来暴涨,2024年1-3月出口额达5212亿日元,同比增长82%,创下历史最高;5月单月涨幅更是高达130.7%,上半年对华出口占比超过50%。
但好景不长,中国自研进程加速后,日本企业开始尝到苦果。
2025财年,尼康精密部门收入预计下降8.4%至1850亿日元,8月关闭了横滨拥有58年历史的老厂并裁员。

东京电子虽然对华营收一度亮眼,但高管私下抱怨禁令毁掉了部分中低端业务。
2025年2月日本经济产业省报告显示,日本半导体设备对华市场份额从28%降至15%,全年减收35亿美元。
日媒《日本经济新闻》直言,盲目跟风禁运反而加速了中国产业链本土化,最终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芯片禁令不仅坑了盟友,更让美国自身付出沉重代价。

美国半导体巨头的命脉早已与中国市场深度绑定,高通约六成营收来自中国,英伟达约两成营收依赖中国市场。
禁令实施后,中国市场被强行切断,这些企业营收大幅下滑,研发预算也随之缩水。
英特尔、高通等企业高管多次公开表态,反对进一步收紧管制,认为这种做法会侵蚀美国长期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纽约时报》也不得不承认,美国的芯片管制本质上是在削弱自身实力。
更具标志性的是,2025年9月13日,中国商务部正式发布公告,就美国对华集成电路领域相关措施发起反歧视立案调查。
调查范围涵盖2018年以来美国对华集成电路产品加征关税、2022年起实施的出口限制、《芯片与科学法》相关限制措施,以及2025年5月针对华为昇腾芯片的专项限制等多项歧视性措施。

本次调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启动,调查期限通常为3个月,特殊情况下可适当延长。
11月6日,商务部进一步公布调查进展,明确将通过书面问卷、听证会、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推进,相关结果将以调查报告或处理裁定形式发布。
美国的极限施压,反而让中国彻底丢掉了“买比造容易”的幻想,把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提上了日程。

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中国芯片产业迎来全方位突破。
上游设备端,全国首台国产商业电子束光刻机已在杭州下线并进入测试阶段,长春光机所的EUV光源技术预计2027年实现量产。
中游制造环节,中芯国际28纳米成熟制程良率超过95%,产能跃居全球第三,稳稳守住了行业基本盘。

下游领域成果更为亮眼,华为自主研发的昇腾AI芯片突破5纳米工艺,性能接近英伟达A100,搭载该芯片的服务器出货量冲到全球第二;鸿蒙系统装机量突破6亿大关,构建起庞大的自主生态体系;长江存储实现3DNAND闪存量产,打破了海外巨头的市场垄断。

市场数据同样印证了发展势头,2025年上半年,中国半导体板块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7.62%,存储芯片涨价幅度超预期。
东海证券、兴业证券等机构均指出,半导体行业需求正在复苏,自主可控推进带动设备材料、芯片设计、封测制造等全产业链业绩持续好转。
截至目前,中国芯片出口额已突破万亿人民币,半导体自给率稳步提升。

骆家辉的警告,本质上是对中国科技进步的忌惮。
美国试图用封锁阻挡中国的脚步,却恰恰点燃了中国自主创新的引擎。
盟友离心离德,自身利益受损,所谓的技术围墙早已形同虚设。
事实证明,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唯有自主研发才是康庄大道。
中国芯片产业的崛起,早已势不可挡。
文/编辑:Alone
更新时间:2025-11-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