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就义后儿女受苦几十年!当理解父亲的伟大,他们言行催人泪下

1950年台北马场町的枪声,让“密使一号”吴石成了永载史册的红色特工,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从容吟诗赴死的英雄,身后四个子女却在两岸三地熬过了半生苦难。

他们曾恨过父亲的“不负责任”,直到41年后那捧跨越海峡的骨灰归来,才读懂父亲“以国家为重”背后,藏着多少对家人的愧疚与不舍。

吴石

寒冬擦鞋被啐“小共匪”:吴石子女的三地羞辱时刻

1952年的台北剑潭市场,每到寒冬腊月,总能看到一个穿打补丁棉袄的姑娘蹲在街角擦皮鞋。

她是吴石的次女吴学成,彼时刚满18岁,手指冻得发紫,却要笑着对顾客说“军皮鞋擦得亮,打仗不心慌”,可这份勉强的体面,常被突如其来的羞辱打碎。

有次,一位穿着国民党军装的中年人路过,吴学成认出是父亲当年的部下,连忙起身喊“张叔叔”。

没想到对方不仅没回应,反而朝她脚边啐了一口,说“小共匪,离我远点,别脏了我的鞋!”

吴石

远在芝加哥的吴健成,同样逃不过父亲身份带来的阴影。

1960年,他刚拿到美国南加州大学全额奖学金,在机场转机时被FBI拦下,直接带进了小黑屋。

“你父亲吴石到底帮谁做事?”审讯官的问题重复了一遍又一遍,吴健成攥着护照,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最后只憋出一句“他帮的是中国。”

吴石

大陆的吴韶成更惨,1957年被下放到河南农村劳动,每天除了扛锄头,还要应对没完没了的批斗。

有人把他父亲的“罪名”写在牌子上让他挂着,他想拿出当年华东局承诺的身份证明,却发现那份文件早就在辗转中丢失。

他只能低着头,任由唾沫星子落在脸上,连替父亲说句公道话的资格都没有。

这些羞辱,像鞭子一样抽在他们身上,也让他们对那个“不负责任”的父亲,多了几分怨恨,可孩子们不知道,父亲赴台前的每一个动作,都藏着他无法言说的愧疚。

吴石一家

20美元与7字纸条:吴石赴台前的无声愧疚与家国抉择

1949年8月14日,吴石接到蒋介石赴台急电时,长子吴韶成还在南京读大学。

父子俩4月分别时,吴石从口袋里掏出20美元塞给儿子,那是他当时身上所有的钱,在1949年的南京,够普通家庭生活三个月。

他没给长女吴兰成留任何东西,不是不牵挂,而是离别时他以为只是短暂分开,没料到会是永诀。

直到决定赴台,他才偷偷托人给吴韶成的信箱塞了张纸条,上面只有七个字,“解放以后,有困难找何康。”

他知道何康的父亲何遂是自己挚友,也是情报传递的关键人物,这七个字,是他能给子女留的最后退路。

何康

另外,吴石赴台前还做了一件关乎国家的大事,1948年,国民党国防部有500箱军事绝密档案要运台,吴石以“福州进退便捷”为由,力主暂存福州。

1949年8月赴台前,他密召亲信王强到家中,严肃交代“我明天飞台北,这里的档案你要守好,人在档案在。”

后来福州解放,这298箱档案完整交给解放军,里面的《台湾防御部署图》等资料,成了了解台湾军情的重要依据。

吴石

他对何康说过,“我读了一辈子兵书,不想再看中国人打中国人”,这句心里话,藏着他放弃安逸、选择虎穴的初心。

赴台前,老友吴仲禧劝他留在香港或去解放区,他却摇头,“我为人民做的还太少,现在有机会,赴汤蹈火也值。”

这份决绝背后,是他对家国的忠诚,也是对家人的亏欠。

吴石塑像

雪原行医、家暴婚姻:四子女的天涯苦难各不同

同样流着吴石的血,四个子女却在不同的土地上,熬着各自无解的苦。

吴韶成在河南农村的日子里,1966年,他被隔离审查时,有人问他“你父亲是匪谍,你为什么不揭发”。

他只能沉默,因为他连父亲具体做了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父亲是报纸上写的“间谍”。

长女吴兰成的苦难藏在内蒙古的雪原里,1952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她因“成分问题”被分配到呼伦贝尔牙克石林区医院,那里冬天零下40度,医疗条件极差。

吴兰成

她背着药箱在雪原上走几十里路给伐木工人接生,手上的冻疮破了又好,好了解冻。

有次接生遇到难产,她守了三天三夜,孩子平安出生时,产妇问她“你家是哪里的”,她只说“福州”,绝口不提父亲的名字,她怕“吴石女儿”的身份,给孩子和自己带来麻烦。

吴学成的苦,藏在一段没有感情的婚姻里,1953年,为了给弟弟吴健成凑学费,19岁的她嫁给了比自己大15岁的退伍老兵,丈夫酒后总骂她“共匪种”,还拿烟头烫她的手臂。

罗青长接见吴石子女时的留影

而吴健成在台湾的童年,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父亲被捕后,7岁的他跟着母亲和姐姐被赶出家门,睡过台北火车站的长椅,最困难时,姐姐把中药铺丢弃的当归头烤干磨粉,冲成“假咖啡”给他喝。

他们各自的苦,像四座孤岛,连彼此的安慰都隔着海峡。

吴石被审判

香港机场见解密档案:击穿误解的觉醒瞬间

误解像一层厚冰,直到几个关键瞬间,才被真相彻底融化。

1991年,吴学成和丈夫护送父亲的骨灰从台湾回郑州,在香港机场转机时,看到《大公报》头版刊登的解密档案。

1950年吴石传递的金门兵力部署图,让解放军避免了十万子弟兵的伤亡。

那一刻,她突然想起父亲临刑前托人带出的纸条,“学成吾女,以国家为重。”

当年她把这张纸条藏在贴身口袋里,膝盖磨破了都舍不得丢,如今再想起这句话,眼泪突然决堤,她终于明白,父亲不是不爱她,是把爱分给了更多需要保护的人。

吴石被捕

而吴健成的觉醒,发生在1981年的美国洛杉矶。

那年全家团聚,大哥吴韶成给他们讲父亲用《本草纲目》扉页传递舟山布防图的故事,父亲把情报写在扉页的空白处,再用中药汁掩盖,只有特殊药水才能显影。

听到这里,吴健成突然泪崩,他想起小时候总看到父亲在书房翻《本草纲目》,当时以为父亲在看书,原来那是在为国家传递希望。

吴石与夫人的合葬墓

吴韶成的释然,比弟弟妹妹早了十年。

1973年11月,河南相关部门追授吴石为革命烈士,给他送烈士证时,他站在父亲空荡荡的书房里,摸着自己坏掉的牙齿,却笑了。

他对来人说,“我父亲选的路没错,我守住了,没给她丢脸。”

这些瞬间,让几十年的怨恨烟消云散,只剩下对父亲的敬佩与思念。

吴石一家在影视剧中的形象

结语

如今,海峡两岸的风还在吹,吴石故居的兰花还在开,他的故事仍在被讲述。

这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从不是生来无畏,而是明知选择会让家人受苦,仍愿为更多人的团圆挺身而出。

真正的传承也从不是记住名字,而是把英雄的精神,活成每个普通人心中的家国担当。

信息来源:吴石孙女吴红:“我为爷爷感到骄傲”

新华每日电讯 2021-06-08

信源截图

信息来源:“潜伏者”吴石的传奇人生

文摘报 2021-06-22

信源截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9

标签:历史   催人泪下   言行   儿女   父亲   台前   台北   福州   档案   本草纲目   雪原   河南   台湾   子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