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叔今年53岁,家里小有积蓄,对健康格外上心。近两年,他在亲友影响下,买了不少“保健品”:从鱼油到胶原蛋白,从维生素到蛋白粉,几乎每天按时服用。
刚开始,江叔觉得身体好像真的更有动力,坚持了半年,体检时却发现肝酶升高、肾功能数值比以前差了许多,一向健谈的他,一脸疑惑地问医生:“我一直吃保健品养生,为什么反倒出毛病了?”

医生仔细询问江叔的用药习惯后,说出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有些保健品,吃得越多,身体其实越受累,而你恰恰选错了方式。”
这样的话,是不是让你也有些不敢相信?保健品,不是用来养生的吗?难道真有‘吃反’的风险?尤其,是哪几种最危险?
其实,相当多中老年人盲目补充保健品,最后带来的负担远超想象。哪些“热销保健品”其实不适合长期滥用?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背后的真相,提醒家人少走弯路。
保健品“越多越好”?专家:有些反而有害,一项2022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调查显示,约47%的中老年消费者存在“多种保健品叠加服用”的习惯。
医生们普遍提醒,肝肾功能异常发生率在此类人士中提升了14.3%。原因其实很简单:绝大多数保健品在体内代谢,都离不开肝脏和肾脏。
如果随意进补,不仅增加了代谢负担,严重者甚至可能诱发肝肾损伤。我国《保健食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保健品不能替代药物和膳食营养,部分产品甚至“不适宜人群”也被长期忽视。

专家指出:“市场流行的保健品数不胜数,但只有极少数针对‘确实存在缺乏、医生推荐补充’的情况时才用得上。
大部分人,单靠食物完全足够。”而滥用保健品,对身体反而是一种‘隐形消耗’。
高剂量维生素C片
不少人为了“增强免疫力”,每天补充维C药片。但近期北京协和医院的临床总结显示,高剂量维C长期服用可诱发肾结石风险,尤其是每日摄入超过1000mg的人群,肾结石发病率增加了18.2%。而维C在新鲜蔬果中本就充足,日常通过食物摄入已完全足够。
高浓度蛋白粉
部分中老年人为“保肌肉防衰老”,大量补充蛋白粉。殊不知,一项中国营养学会的追踪研究提示,年龄大于60岁、肾功能未必完好者,长期高蛋白摄入,反倒加重了肾脏负担。

尿素氮升高的案例增加约12.7%,而蛋白质缺乏却不到7%的人真正遇到。
复合维生素、矿物质片
乍看“全面补充”,实际过量摄入某些微量元素(如铁、锌、镁)反而会扰乱机体平衡。
英国一份流行病学数据表明,长期高锌补充人群,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升高率达到10.5%。而过多的铁摄入则可能诱发肝脏氧化损伤。
鱼油类不饱和脂肪酸产品
虽然鱼油对血脂有益,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部分人服用后,出现消化不良、恶心甚至出血体质加重的问题。
美国心脏学会2023年建议:“仅推荐心血管高危或血脂异常经诊断者补充,健康普通人不必额外摄入。”而过量鱼油摄入还会增加胆固醇轻微升高风险。

胶原蛋白、肽类补充剂
不少人因“抗衰老”宣传购买胶原蛋白粉,但医学实验证明,大分子胶原蛋白并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利用,多数在体内分解为氨基酸,无法作用于皮肤。
有消化系统基础病人群中,服用胶原蛋白诱发消化不良比率高达20%,轻者腹胀便秘,重者胃肠炎发作。
肝肾负担累积,出现隐性功能障碍:长期过量服用多种保健品,人往往觉得“没不良反应”,实则肝酶、肾功往往悄悄升高,等症状出现时,已经伤及本质。
掩盖疾病预警信号:一些人本可通过饮食或生活调整缓解健康问题,却错误依赖保健品,延误正规诊治,严重时错过最佳治疗窗口。

产生心理依赖,影响生活质量:服用保健品上瘾,被广告误导,反而疏忽了运动、均衡膳食等生活根本。
无明确缺乏、体检无异常,无须盲目补充:医生普遍认为:“吃得健康、吃得均衡,6大类营养搭配,90%以上老年人都能满足日常需求。”
务必在正规渠道购买,针对个人情况补充:如确实有骨密度低、贫血等诊断,可通过营养科医生建议补充特定剂型。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胜过一切瓶瓶罐罐:规律作息、适当锻炼、控制体重、合理饮食、管理慢病,才是科学保健的核心。
定期体检,一旦发现肝肾功能波动,应及时停用相关保健品,咨询医生。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药学部:高剂量维生素C的健康影响分析报告
英国公共卫生署:《微量元素补充与健康风险研究》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