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司马秘事
编辑:司马秘事
司的就是国际这条线;马上追踪热点
秘闻背后的事;我给你说透
欢迎各位看官收看今天的【司马秘事】
最近PhysicalIntelligence发布的机器人模型π*0.6,直接在全网刷了屏,这货能连续13小时做意式浓缩咖啡,折叠衣物、组装纸箱也不在话下,全程不用人盯着重置。
一开始我以为只是续航牛,后来发现这只是表象,真正厉害的是它会从自己的错误里学东西。

π*0.6的实操表现是真的让人眼前一亮,在咖啡店场景里,它能不间断制作咖啡十几个小时,出品稳定得不像机器人。
家里用的话,两小时折叠各种款式的衣物,不管是薄衬衫还是厚毛衣都能搞定,工厂里更实用,组装包装纸箱的精度完全符合流水线要求。

这些任务看着简单,其实对机器人的稳定性要求极高,之前接触过不少服务机器人,做一杯咖啡还行,连续做几小时就容易出岔子,要么倒咖啡洒了,要么忘了压粉。
π*0.6能保持这么久的稳定输出,我觉得核心不是硬件升级,而是学习方式变了。
它不用依赖完美的示范数据,就算中间出点小差错,也能自己调整过来。

而且这模型适配性挺强,不管是服务场景、生活场景还是工业场景,都能快速上手。
不像有些机器人,只会做单一任务,换个场景就“水土不服”,这种通用性,其实才是产业落地最需要的能力。

能有这么亮眼的表现,全靠π*0.6背后的RECAP训练方法。
一开始看论文里的专业术语,我还以为有多复杂,仔细了解后发现逻辑很简单,就是让机器人像人一样“复盘”。
传统机器人学习,就是照猫画虎,人类示范怎么做,它就跟着学,一旦遇到示范里没出现的情况,就彻底懵了。

稍微出点小错误,后面就会越错越离谱,最后任务直接失败,这就像学生做题只背答案,换个题型就不会了,根本不懂变通。
RECAP方法刚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它给机器人加了个“裁判”,价值函数,专门给每个动作打分,做得好分数就高,做得差分数就低。
然后再通过优势条件化,告诉机器人哪些动作值得模仿,哪些动作要避免,这样一来,机器人不用只学“正确答案”,还能从错误里提炼经验。

更聪明的是,这个方法还能吸收各种数据,不管是人类的示范、专家的纠错,还是机器人自己尝试的轨迹,都能变成训练素材。
本来以为这么多异构数据很难处理,没想到它用监督学习的方式就全吸收了,不用额外搞复杂的在线训练,成本也降了不少。

和市面上的同类模型比,π0.6的优势其实很明显,之前体验过一些服务机器人,做咖啡最多连续一两个小时,就需要人过来调整位置、补充物料。
π0.6能连续13小时无故障运行,这背后是失败率的大幅降低。
工业机器人方面,传统设备大多是固定程序,换个产品型号就需要重新编程,纠错能力几乎为零。

π*0.6不用这么麻烦,就算组装纸箱时位置放偏了,也能自己纠正,不用人手动干预。
这种灵活性,对工厂流水线来说太重要了,能省不少人力成本,从数据上看,它的任务完成效率也提升明显。
之前的模型做同样的任务,每小时成功次数有限,π*0.6直接翻了一倍。

π*0.6的出现,我觉得给具身智能领域指了一条新路子。
之前行业里总想着靠海量的完美数据训练模型,但真实场景里,哪有那么多完美数据?大多是不完美的经验和错误的尝试。

RECAP方法证明了,机器人完全能从这些“不完美数据”里提炼价值,这就意味着,以后训练机器人不用再花大价钱收集完美示范,大大降低了行业门槛。
中小企业也能负担得起训练成本,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是好事。
在应用层面,除了现在已经实现的咖啡制作、衣物折叠、纸箱组装,未来它还能拓展到更多场景。

比如医疗辅助机器人,遇到突发情况能自己调整动作,家庭护理机器人,能根据老人的习惯不断优化服务。
这些场景之前因为机器人的鲁棒性不够,一直难以落地,现在终于有了突破的可能,不过我觉得,π*0.6也不是完美的。
总的来说,π*0.6的突破不在于它能做多少任务,而在于它找到了一种更贴近人类学习本质的方式。

机器人不再是只会模仿的“工具人”,而是能自主进化的“学习者”。
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机器人走进我们的生活,用更智能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而RECAP方法带来的启发,可能会在更多领域生根发芽,推动整个AI行业的进步。
更新时间:2025-11-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