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中旬,印度《经济时报》曝出一条消息:印度企业已经向中国提交了“终端用户证明”,明确承诺从中国进口的稀土永磁体只供本国生产使用,绝不转手卖给美国。
这事乍看只是两国间的一笔普通贸易约定,实则像一根细针,精准扎在了美国试图摆脱中国稀土依赖的战略布局上,要理解这事的分量,得倒回10月10日那天。
当天下午,中国商务部突然宣布收紧稀土精炼设备的出口管制,消息一出,A股稀土板块立刻有了反应,北方稀土这类龙头企业,尾盘半小时里一路往上冲,但大盘反而绿了大半。
这种“板块热、大盘冷”的反差,恰恰说明市场看懂了这一政策的冲击力——它影响的不只是中国本土企业,更是全球产业链。
当晚美股的表现更直接,科技股集体跳水,英伟达、台积电这些巨头的市值一下蒸发了上千亿。
其中最惨的要数美国唯一的稀土矿企业MPMaterials,它股价跌了近四分之一,原因很简单,这家公司挖出来的稀土矿,80%都要运到中国来加工。
本来想单纯说市场波动,后来发现更关键的是背后的产业绑定,美国每年从中国买稀土花的钱不算多,也就够买几架大型客机,但这些稀土却撑着他们整个高科技产业。
就拿芯片来说,要是没了中国稳定的稀土供应,台积电的高端产能得掉一大半,英伟达的芯片出货量也得砍得只剩零头。
之前有人说这是“四两拨千斤”,我觉得更准确的是,中国手里的稀土,刚好卡在了全球科技产业的“命门”上,很多人以为稀土的关键在“矿”,其实不是,真正的核心在“炼”。
就像挖出来的铁矿石不能直接造汽车,稀土矿石也得经过分离提纯才能用,中国在这一步的技术优势,说出来可能有点颠覆认知——轻稀土的分离纯度能做到99.999%,比西方领先了30年。
这背后是徐光宪院士研发的“串级萃取理论”,靠着这套技术,中国的分离成本还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
更别说重稀土了,像铽、镝这些制造高端电机、芯片必须的元素,中国的储量占了全球八成,除了中国,缅甸和澳大利亚加起来也不到10%。
美国想搞替代材料?这不是简单换个零件,等于要否定近百年的材料学成果,重新从零开始造轮子。
美国当然不甘心,2023年就通过了《关键矿产安全法案》,砸了七十多亿美元想建本土稀土产业链,但现实比计划骨感多了,本来想五年内搞定,后来发现连个像样的加工厂都没建起来。
问题出在哪?一是环保审批,美国本土开矿建厂得过《国家环境政策法》这关,光拿许可证就要五七年,中国同类项目一年就能落地。
二是人才,美国稀土领域断了两代人,培养一个能熟练操作分离设备的工程师,至少要十年,中国光稀土企业的技术工人就有十多万,如此看来,美国想靠砸钱“速成”产业链,根本不现实。
美国这边着急,印度那边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印度是全球第三大稀土进口国,去年从中国买了八百多吨稀土磁体,这些东西全用在本国的电动车和风电产业上——塔塔汽车的电机生产线、风电企业的发电机,少了中国稀土根本转不起来。
虽然印度也在跟澳大利亚合作开发稀土矿,但项目至少要三年才能投产,无奈之下,印度只能先给中国递承诺,毕竟比起讨好美国,保住自己的产业供应才更实在。
当然,美国也没闲着,一边把中国三十多家稀土企业列入实体清单,限制他们拿美国设备;一边跟巴基斯坦签协议开发稀土矿,甚至想从太平洋海底挖稀土。
还拉着日本、澳大利亚搞了个“稀土安全伙伴关系”,说要在2030年前把非中国的稀土加工能力提到全球四成。
很显然,这些招看着多,其实都不顶用——深海采矿技术还不成熟,巴基斯坦的矿产量有限,日澳的加工技术也跟不上,中国这边呢,也不是被动等着。
除了管制精炼设备出口,还在调控稀土价格,今年北方稀土已经四次上调精矿价格,慢慢挤压美国企业的利润空间。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半导体、AI这些领域也在突破,比如新凯来的半导体设备“全家桶”,性能已经排到了全球第二,这意味着稀土在高端产业里的价值还会往上走。
毫无疑问,中国手里的稀土牌,不是靠“封锁”,而是靠技术和产业联动,才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印度承诺不转卖中国稀土,只是中美稀土博弈的一个小缩影。
美国想摆脱依赖,却绕不开技术、资源、人才这三道坎;中国不用靠“倾销”或“封锁”,只要守住技术优势和产业链主动权,就能占据主动。
搞不清有些人总喊着“脱钩”,其实全球科技产业早就是一张网,中国稀土就是这张网上的关键节点。
未来这场博弈的输赢,不看谁能完全“离开谁”,而看谁能更清醒地认识到产业链的联动性——毕竟,在全球化的今天,强行拆网,只会让自己摔得更重。
更新时间:2025-10-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