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敢生”的地方,出现了

生,还是不生?
这是中国当下最现实、最尴尬、也最考验信心的问题。

就在近日,《中国统计年鉴2025》新鲜出炉,一串冷冰冰的数字再次掀起热议——全国出生人口954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52万,看似止跌回升,但反弹背后的真相,却让人五味杂陈。

有人在叹:龙年效应,终于救了一点;
也有人在问:这真的是拐点吗?


01|全国生育排行,谁垫底了?

数据面前,从不说谎。

全国出生率6.77‰,虽比上年略升0.38个千分点,但仍处于历史低位。

从地图上看,生育版图几乎被一条隐形线切开——
“东冷西热”格局,越发明显。

两者相差近4倍

而且,这个“极端差距”正在扩大。
西部的西藏、宁夏、贵州、青海,出生率全部突破两位数(10‰以上);
上海、江苏、天津、黑龙江、辽宁、吉林六地,则齐齐跌破5‰。

如果把地图放大,这个梯度非常刺眼:
【西藏→宁夏→贵州→广东】一路红火;
【东北三省→环渤海→长三角】一片冰凉。

东北“生育冰封”不意外,但长三角集体陷入低谷,才是真正的警讯。

要知道,这些地区曾是中国经济最强的引擎,如今却成了人口自然增长的“空洞带”。

以黑龙江为例:
过去十年,常住人口从3800万跌到3029万,眼看就要跌破3000万大关。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哪怕不算外流,仅自然减少,就足以拖慢地方经济数年。

上海、江苏、天津的低生育,则说明问题已经从“区域现象”变成了“全国趋势”。
有学者称之为:“人口东北化”。

一句话总结:
【黑龙江在下坠,广东在支撑。】


02|为国生孩,谁是最大主力?

西部虽然“敢生”,但人口盘子太小。
真正托起全国生育曲线的,是那些人口大省

统计数据显示:
广东、山东、河南稳居全国出生人口前三。

其中,广东以113万人蝉联榜首——
成为全国唯一仍突破百万出生人口的省份。

这一点很关键:
广东的常住人口只占全国的8.9%
却贡献了11.8%的新生儿

换句话说,中国每诞生9个孩子,就有1个来自广东。

再看对比:

“包邮区”总人口1.76亿,比广东还多一个广西;
但出生人口却被广东一省超越。

这不是玩笑,是人口结构的力量

广东“敢生”的底气,从何而来?

一是外来人口多、年轻化程度高
珠三角城市常年吸引全国青年打工、创业、定居,
一线与二线的“年轻迁入”让广东保持了健康的年龄结构。

二是生育文化仍在延续
不少地区仍有“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
外加务工群体“回乡结婚→带娃返城”的循环模式,
让广东在全国低欲望浪潮中成为异类。

三是城市经济弹性强
房价高但就业机会更多、产业链完善、公共服务承载力大。
相比之下,“包邮区”虽然富,但压抑感强、结婚率低、焦虑感高。

所以,有人打趣说:
【别人卷学区房,广东人在卷娃。】


03|那些悄然撑起生育率的“腰部省份”

在广东之外,一些“腰部省份”也悄然贡献巨大。

比如:

这些地区经济一般,但年轻人比例高、社会节奏慢、房价低、婚育成本相对可控

换句话说,他们活得更“有人味”。

在冷冰冰的全国数据背后,是一场关于生活压力与未来信心的博弈。
当一个年轻人不敢结婚、不敢生孩子,不是他懒,而是他被逼的。


04|刺激生育,大招真的来了

“生育友好型社会”,正在从口号变成行动。

十五五规划建议首次明确提出——

“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投资于人。”

这句话的分量极重。
因为“投资于人”,意味着财政与政策的导向,
开始从钢筋水泥转向婴儿与学前教育。

短短数月,多项新政密集落地:

这些,是真金白银。
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国家态度的变化——
从“放开生育”,走向“鼓励生育”。

过去十年政策关键词是“放”;
未来十年关键词是“养得起”。


05|“高房价避孕药”失效了吗?

长期以来,房价被称作**“最大的避孕药”**。
但如今房地产进入历史拐点,
各地房价普遍回调10%—30%,
生育意愿却并未同步回升。

为什么?

因为年轻人真正焦虑的,不只是买房,
还有教育焦虑、就业焦虑、养老焦虑、社会信任焦虑。

一句话:
不是不想生,而是不敢生。

在调查中,影响生育意愿的三大核心变量依次是:

  1. 抚养成本高
  2. 教育压力大
  3. 婚姻观念变化

换句话说,即便政策送到家门口,如果年轻人不再相信“多生多福”的逻辑,
补贴也只能起到短期提振作用


06|“敢生”的广东,也有隐忧

广东虽然“最敢生”,但趋势也在放缓。

2017年,广东出生人口接近160万
2024年,已降至113万,7年跌去近三分之一。

这意味着,即便是“人口净流入第一省”,也未能完全抵御全国性的生育寒潮。

专家指出,
如果外来人口结构老化、制造业岗位减少、城市婚育观西化
广东的出生高地也可能在未来五年内滑落。

一旦广东的出生人口跌破百万,全国将再无支撑点。

所以,广东的经验不是终点,而是警钟。


07|结语:这场“生育保卫战”,还在打响

生育率回升52万,固然是好消息;
但全国出生人口954万,仍处在历史倒数第二水平

对比来看:

仅仅8年时间,中国每年少出生830万婴儿
这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一个香港+澳门+宁波的人口总和。

这不是短期波动,而是结构性断层。

也正因为如此,中央文件才反复强调:
【要把“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家战略】。

因为人口不是数字,是未来劳动力、消费力、创新力的根。
没有孩子,哪来的未来?


或许,今天的生育焦虑,是中国进入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经历的“阵痛期”。
但无论如何,这场战役,已经打响,而且容不得失败。

未来十年,将是决定中国人口走势的“黄金窗口期”。
广东能否继续“敢生”,中部能否“跟上”,东北能否“止血”,
都将决定我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形态。

可以确定的是,
刺激生育的“第二波政策浪潮”,才刚刚开始。


【参考资料】

  1. 《中国统计年鉴2025》 国家统计局出版
  2.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
  3. 《人民日报》《新华社》《第一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人口专题报道
  4.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蓝皮书2025》
  5. 各省统计公报与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你怎么看?
广东的“敢生”能否成为全国的“拐点”?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你身边的人,还在生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4

标签:育儿   中国   地方   广东   人口   全国   焦虑   黑龙江   西藏   拐点   贵州   江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