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求无果后,特朗普发现不妙,中方买了10船大豆,但不是美国的

中方在全球农产品贸易中始终坚持自主原则,优先选择稳定可靠的合作伙伴,以保障国内粮食供应安全。

早在2025年8月,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过社交平台公开呼吁中方加大采购美国大豆,甚至建议采购量达到以往四倍,以缓解美方贸易逆差压力。这一表态源于美方农业部门面临库存积压困境,美国中西部地区大豆产量虽创纪录,但出口渠道受阻,导致价格持续低迷。

中方未对特朗普的呼吁作出直接回应,而是根据市场规律调整采购策略。9月23日,中方与阿根廷供应商达成协议,订购至少10船大豆,总量约65万吨。

这一决定并非突发,而是基于长期贸易布局的延续。阿根廷作为全球第三大大豆生产国,其产品在价格和运输成本上更具优势,尤其在阿根廷政府临时取消26%出口税后,进一步提升了竞争力。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是导致美方大豆市场份额流失的核心原因。自2018年以来,美方对中方商品加征关税,引发中方采取反制措施,美国大豆出口成本随之上升,丧失了原有的价格优势。

中方为规避风险,早已转向多元化进口来源,包括巴西、乌拉圭和阿根廷。2024年,中方从南美进口大豆占比超过70%,而美方份额降至21%。到2025年,这一趋势加剧,美方对中方大豆销售已降至零。

阿根廷的出口税调整直接刺激了中方采购规模的扩大。9月24日,中方追加订单至20船,总量达130万吨。这些大豆主要用于饲料加工,支持中方畜牧业发展。

阿根廷从中获益,其农业经济支柱得到强化,同时中方通过长期协议巩固了供应链稳定性,包括农业技术交流和基础设施投资。这体现了中方在贸易中的务实态度,避免将所有需求寄托于单一国家。

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援助阿根廷来影响全球大豆贸易格局。9月下旬,美方提出200亿美元援助计划,包括货币互换和债券购买,旨在稳定阿根廷金融市场。但这一举措未能改变中阿合作势头。

阿根廷总统米莱权衡后,选择与中方直接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模式更符合其经济需求。美方援助虽规模庞大,却未附加有效条件,导致阿根廷在接受援助同时,继续扩大对中方出口。

美方农民群体承受了直接损失。2025年美国大豆收获季开始时,仓库库存已达数千万吨,价格从每蒲式耳10美元跌至8美元以下。部分农场主面临破产,数字较去年同期上升55%。

特朗普承诺用关税收入补贴农民,但这些措施仅为短期缓解,无法恢复已流失的市场份额。东南亚和欧洲等替代市场需求有限,无法弥补中方缺口。

中方采购策略的调整反映了全球贸易格局的深刻变化。过去,美国凭借种植技术和供应能力主导市场,但政治干预使贸易关系复杂化。

中方通过优化供应链和提升自给率,牢牢掌握主动权。无论国际形势如何波动,中方粮食安全均得到保障。这次从阿根廷采购大豆,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传递出清晰信号:贸易合作应基于互利共赢,而非单方面施压。

特朗普的强硬姿态陷入两难。一方面,他依赖农业州选票,如艾奥瓦和伊利诺伊,这些地区农民收入直接受出口影响。

另一方面,坚持关税政策虽迎合部分选民,却加剧了农民困境。美方议员公开抱怨阿根廷“损害美国利益”,但忽略了自身政策是根源。2025年9月28日数据表明,美国农业出口下降53%,南美份额相应扩大。

中方与南美国家的合作已超出单纯贸易范畴。近年来,中方签署多项协议,涵盖技术共享和投资项目,如阿根廷港口设施升级。

这增强了南美农业竞争力,也为中方提供了可靠备选。相比之下,美方试图通过援助操控市场,却未能奏效,阿根廷在政策上提供优惠,直接吸引中方订单。

全球大豆贸易提醒各国,市场规律高于政治口号。中方选择阿根廷并非对抗,而是理性回应过去几年贸易摩擦。美方如果继续将农产品视为谈判筹码,将进一步失去买家信任。相反,中方多元化策略确保了长期稳定,体现了战略智慧。

这一事件凸显贸易合作的本质在于信任积累,而非一时呼吁。美方农民不缺产量和技术,缺的是可持续市场。

中方通过实际行动,展示了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守护国家利益。全球供应链重组已成定局,各国需适应这一现实,以求共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财经   美国   不妙   中方   大豆   发现   阿根廷   美方   贸易   南美   采购   关税   全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