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德国路德维希港的巴斯夫工厂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收缩 ,这家有着160年历史的化工巨头宣布,明年将关闭这里的三家化工厂,停产己二酸等关键产品。厂区里运转的设备越来越少,曾被视为 "德国制造" 骄傲的生产基地,如今成了德国经济的缩影。更讽刺的是,把德国工业推向悬崖的不是敌人,而是自己的政策。

这种情境不禁让人联想起二战后美国的“摩根索计划”。当时,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的设想是通过“去工业化”,将战后的德国变成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体,彻底摧毁其工业基础。然而,这一计划因为冷战的爆发胎死腹中,工业重建的德国最终借助马歇尔计划重新崛起,成为全球经济的耀眼明星。然而,令人唏嘘的是,七十多年后,德国似乎主动走上了一条“自毁工业”的道路。
让我们先从德国的化工业入手,看看问题的根源所在。巴斯夫这样的全球化工巨头,是一个标志性的存在。在巅峰时期,路德维希港工厂不仅是德国工业的象征,也是全球化工行业的风向标,其成功背后其实有一个显而易见的模式:技术管理上的精益求精,结合俄罗斯源源不断输送的廉价天然气。这实在是一条理想的“黄金供应链”,德国制造与俄罗斯能源的强强联手,足以让产品在全球市场维持强大的竞争力。

长期以来,俄罗斯的天然气通过管道直接输送至德国,这种廉价且稳定的能源供应,是德国工业赖以高效运作的关键。然而,俄乌冲突的爆发改变了一切。德国宣布切断了与俄罗斯的能源供应,并将这种多年互利的合作定义为“危险依赖”。与此同时,德国决策者的另一选择是转向价格昂贵的美国液化天然气,甚至不惜依赖高碳、高成本的能源运输链条。
这一决策的后果是致命的。以化工业为例,天然气是其最至关重要的原料,而能源成本的翻倍暴涨,使得巴斯夫等企业不堪重负。这家曾经利润爆棚的行业巨头,如今只能在德国“赔本赚吆喝”,更有前CEO直言不讳地将德国业务称为“毫无收益的拖累”。即使后来天然气价格稍许回落,但工业用气成本仍居高不下,为德国的工业体系带来沉重的压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断供俄罗斯天然气后,德国在其他替代能源上的储备却远远不足。截至目前,德国的天然气库存只有大约76%,低于基本安全线,这意味着今年冬天如果气温降得稍低,或将引发 欧洲经济损失高达400亿欧元的灾难。
巴斯夫的挣扎不是个例。德国工业正整体进入一个“寒冬”的周期。仅2025年8月,德国工业产出环比暴跌4.3%,创下自俄乌冲突升级以来的最大跌幅。更扎眼的是,作为德国经济支柱的汽车行业表现格外凄惨,产量出现惊人的18.5%骤降。

数据显示,从2024年至2025年的两年间,整个工业部门裁减了2.1%的岗位,这其中汽车行业的裁员人数就多达5.1万,相当于职位总数的7%。没有了以往的风光,无论是奔驰还是大众,它们的利润表都刺眼得让人难以直视。光是奔驰,半年间的利润便几乎腰斩,而大众的季度利润也缩水了三分之一。
再来看经济更广泛的表现,更让人担忧。德国的GDP在2023、2024年接连下跌,到2025年二季度依然没有起色,再次下滑了0.3%。制造业的PMI也长期挣扎在荣枯线以下,表明经济主体已经陷入普遍的信心低谷。同时,企业破产数量暴增,同比跳涨13.4%,迎来越战以来的危机性高点。曾经作为欧洲的“经济火车头”,如今的德国经济却显得混乱不堪,连主要研究机构都对预期格外保守,预计2025年经济增速可能仅有可怜的0.2%。而这点增速,还全赖政府借债花钱才硬撑住局面。

是什么让德国在短短几年内,从工业巨人逐渐变成如今的困难户?
能源危机的失控是最关键的一环。然而,德国政府并不是单纯倒在俄乌冲突带来的外部挑战面前,更在于自身的决策与执行上的混乱与短视。
除了能源问题,所谓“绿色转型”的步调失衡也是另一个重大伤痕。为了推进“碳中和”目标,德国却选择了事无巨细的高强度监管,反而给传统工业带来了额外的负担。即便是在新能源和电动汽车环节,德国曾寄予厚望的推进计划也因低效管理和条条框框的束缚而陷入停滞,相较中美的睿智布局,德国的执行远远落在后头。

与此同时,全球化的退潮、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以及美国政府对欧盟钢铁、铝制品的加征关税,更为德国雪上加霜。出口订单连续四个月下跌,巨大的损失逼迫德国企业不得不两害相权取其轻,选择裁员或者将生产外迁到东欧、亚洲的新兴市场。造成的后果是大量资本和岗位从德国流出,国内工业基础不断削弱。
政策危机最终波及的是社会民意。最新统计数据显示,72%的德国人对默茨政府心生不满,几近过半的民众甚至认为政府应提前下台。德国的政治版图显得愈发动荡。在传统支持势力出走之后,极右翼的德国选择党迅速崛起,其主张改变经济政策的口号吸引了大批拥护者,支持率飙升至德国政坛的最高点。而那些仍然保持观望立场的23%的选民,也在不断等待一个更有力的“变天”契机。

工业是德国的本源与脊梁,但如今这种本源已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年的摩根索计划想要通过外力拆毁德国工业。而今天,摧毁工业基本盘的却不是外来的对手,而是德国自己犯下的错误决定。从能源困局到产业外流,每一个选择本都存在化解的机会,但迟疑、矛盾与失误将这个选项逐步封死。
至于德国能否从自身挖下的坑中爬出来,目前依然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巴斯夫宣布关闭工厂,看似一个商业决策,但更像是时代的一声警钟。如果德国继续偏离方向,工业迷局终将变成深渊。
更新时间:2025-11-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