诬陷朱军性骚扰7年后,名利双收的弦子,如今怎么样了?

2025年的今天,距离那场搅动舆论场的“朱军-弦子案”,已经过去了整整7年。

然而并未抚平一切,这件事至今仍被人不时提起。

之所以如此,和这场官司的魔幻结局不无关系:法律上赢了官司的朱军,输掉了半生名誉与事业;而输了官司的弦子,却似乎赢得了全世界。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在一个本应由法律与事实裁决的时代,为何舆论的流向与判决的结果,竟能走出如此截然相反的轨迹?

朱军的“虽胜亦输”与弦子的“虽败犹胜”

让我们先把目光投向朱军。

2022年8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因弦子方提交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主张,驳回其全部诉讼请求。

这份判决,从法律意义上宣告了朱军的清白。

然而,这份清白来得太晚,也太无力。

从2018年被指控开始,朱军的公众形象瞬间崩塌。他从家喻户晓的“央视一哥”,变成了网络上人人喊打的“伪君子”。

长达四年的诉讼拉锯战,耗尽了他的精力,也彻底中断了他连续主持21届春晚的辉煌事业。

尽管最终胜诉,但“性骚扰”的标签如同无形的烙印,深刻地刻在了他的名字之上。

2022年底,朱军透露自己已重返央视工作岗位。

这一消息并未带来想象中的“王者归来”。

如今的朱军,已经61岁,出现在镜头前的他,面容沧桑,两鬓斑白,早已不复当年的意气风发。

他主持的节目多为非黄金时段的健康类或边缘节目,远离了曾经星光熠熠的舞台中央。

法律给了他一个公正的结果,但舆论的审判早已让他“社会性死亡”。

他赢了官司,却输掉了自己为之奋斗大半生的事业与声望。

与朱军的落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弦子的“风生水起”。

在二审败诉后,弦子并未履行法院判决中关于向朱军公开道歉、赔偿其精神损失的要求。

她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出走海外,继续扮演“受害者”与“女权斗士”的角色。

令人惊诧的是,这场法律上的败诉,似乎并未影响她在特定圈层中的声望。

2022年,就在她输掉官司的同一年,英国BBC将她评为“2022年全球百大巾帼人物”,与乌克兰第一夫人等国际知名女性并列。

BBC给出的理由是,尽管她的案件未能成立,但她“仍持续支持遭到性骚扰的女性、参与中国女权问题”。

这一荣誉,让她在海外名声大噪。她频繁接受外媒采访,活跃在社交媒体上,以“中国Me Too运动的代表人物”自居,吸引了大量追随者和海外捐款。

她的个人形象,被成功地从一个“证据不足”的诉讼当事人,塑造为了一位对抗强权的“悲情英雄”。

时至今日,她依旧在海外以“女权活动家”的身份活跃,享受着败诉后带来的名与利。

“小作文”的胜利:当情绪绑架事实

这起案件之所以走向如此吊诡的结局,其根源在于一种被称作“小作文”的舆论武器的兴起。

在“后真相时代”,诉诸情感和个人信仰,往往比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

2018年,弦子正是凭借一篇细节丰富、情感真切的网络长文,在没有任何实质证据的情况下,瞬间点燃了公众情绪。

她巧妙地将个人指控与“Me Too”运动、女权议题捆绑,使得任何对事实的质疑,都可能被贴上“不为女性发声”甚至“压迫受害者”的标签。

这种叙事策略的成功,在近年来的网络事件中屡见不鲜。

2023年至2025年间发酵的“武汉大学图书馆诬告事件”便是另一个典型案例。

一名女研究生发“小作文”指控男同学性骚扰,在校方迅速对男生作出处分后,事件反转。法院最终判决认定,无法证明男生构成性骚扰。

而该女生在败诉后,不仅毫无悔意,甚至在网络上高调炫耀自己保研、读博,并扬言要继续“追杀”被诬告的男生。

从弦子到武大女生,我们看到了一种令人不安的模式:利用“小作文”煽动舆论,将自己置于道德高地和弱者地位,从而对他人进行毁灭性打击。

即便最终法律裁定其指控不成立,她们也无需付出对等的代价,反而能通过持续炒作议题,收割流量与名声。

当一场本应基于证据的法律纠纷,演变为一场意识形态的站队,正义本身就可能被“武器化”。弦子案的背后,不乏有经验的推手。

一位名叫“麦烧同学”的博主,被指为弦子的“军师”,负责为其对接外媒、策划国际发声。

在他们的运作下,案件中对弦子不利的关键事实被刻意忽略。

弦子最初声称是歌唱家阎维文的闯入中断了猥亵,后被阎维文方否认。她随后改口,但新的“证人”也从未出面证实。

另外,警方并未从弦子报案时提交的衣物上,检测到朱军的DNA或任何其他人的指纹。

根据央视走廊的监控录像显示,朱军在化妆间停留的时间与弦子最初描述的“40多分钟”严重不符,且期间人员来往频繁,不具备私密作案的条件。

这些本应在事实层面被严肃讨论的疑点,在“女权”与“Me Too”的大旗下被消解了。

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也往往只强调其“反抗者”的符号意义,而对案件本身的证据链鲜有提及。

这种操作的真正危害在于,它严重透支了社会信任。

当“性骚扰”的指控可以被轻易用作攻击他人的工具,当“小作文”可以取代严谨的法律程序进行“舆论审判”,最终受到伤害的,恰恰是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有切实证据的受害者。她们未来发声的公信力,会被这些滥用规则的人一点点侵蚀掉。

七年过去,朱军案留下了一地狼藉和一个巨大的问号。

法律的胜利换不来名誉的修复,舆论的狂欢却能为败诉者加冕。

这不仅是朱军个人的悲剧,更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一次深刻拷问。

当事实变得不再重要,当情绪可以审判一切,我们离真正的正义,究竟是更近了,还是更远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2

标签:娱乐   弦子   名利双收   年后   朱军   舆论   女权   事实   证据   判决   官司   法律   案件   受害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