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专场新闻发布会中,正式公布了举行抗战胜利80周年活动的具体安排。
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引人注目的,是我国将在2025年9月3日举办阅兵仪式,这次阅兵是我国间隔了四年的再次阅兵。
在我国2025年6月24日官方宣布阅兵计划后,第二日,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就迅速宣布普京总统将出席此次阅兵活动,成为首个公开确认的外国领导人。
截止到目前为止共有49国领导人受邀,17国军队方队参阅含11个完整方队俄、白俄、巴、埃、哈等及6支代表队阿富汗、委内瑞拉等,10个国际机构负责人确认出席,包括联合国、上合组织、世卫组织等。
除2021年我国建党百年庆典阅兵仪式未邀请外宾外,其余几次阅兵仪式美方都未派现任总统或军队方队参加中国阅兵,只派遣了相关官员进行观礼,最高规格仅为大使级代表,但这一次特朗普政府却传出了不一样的态度。
在阅兵消息公布后的6月25到26日,特朗普在参加北约峰会时施压删除联合声明中所有“反华”内容,声明从5000字压缩至400字,这一行为引发外界对其访华意图的猜测。
紧接着6月28日美方单方面放宽了对华芯片出口限制,取消乙烷管制,被解读为继续像中国释放善意信号,但我国并未对此做出任何回应。
一些国际媒体开始试探我国对于美方态度的口风,7月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对于相关话题首次回应称“目前没有可以提供的具体信息”,采取了比较模糊态度。
眼见我国没有具体的邀请态度,7月2日特朗普团队通过非正式渠道表示“若收到邀请将乐意参加”,但强调需正式文件,白宫同步透露正组建包括马斯克、黄仁勋在内的40人商业代表团。
此番行动也再次验证了特朗普想要借此访华的想法,但出于自身立场与民意又无法主动向我国提出橄榄枝的情况。
2025年初特朗普刚刚上任时,就延续了第一任期对华加征关税的基调,甚至计划进一步扩大范围,继续提高或保持对华商品维持高额关税,例如汽车、钢铁、铝等重工业行业的25%关税,并新增了34%的针对性关税,取消800美元以下中国商品的关税豁免,美国平均关税达到了24%的历史新高位。
虽然在第一任期的对华政策以“极限施压”为标志,但实际的压制效果受制于中国经济韧性、美国内部矛盾及全球化产业链的现实,最终形成“杀敌一百自损八百”的对抗僵局。
特朗普第二任期上台以来,依旧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谋求重新拉开美中力量差距,遏制中国战略竞争力。
美方认为中国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冲击其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这是其近年遏制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强国的思想根源,但出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动荡,特朗普政府虽然在对华政策上表现出强硬态度,但并未完全关闭对话窗口。
中美博弈的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当时的美国靠着战争带来的贸易机会成为全球重要力量,美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列强在中国保持贸易机会均等。
实质是为自身经济扩张铺路,这一时期中美虽无直接军事冲突,但经济利益争夺已现端倪。
2018年随着中美贸易战的爆发,中美博弈来到了巅峰时期,中美博弈的加剧推动了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美国作为曾经的超级大国,其战略实力相对衰落,这种实力对比的变化促使其他大国,例如俄罗斯、欧洲、日本、印度等调整对外政策,形成利益交织、分合交错的复杂关系。
中美博弈还推动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重组,美国试图通过北约东扩、乌克兰危机等手段整合西方国家打击俄罗斯。
中国则通过加快与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区的合作,建设一带一路拓展战略空间,。
随着美国在中东控制力的减弱,尖端科技领域被逐项超越和美元霸权体系的逐步瓦解,“美国衰落论”逐渐成为了中美博弈中的一个热点话题。
但纵观中美博弈的历史,“误判”这一词则更适合用在美方对于中国的战略决策上。
就比如今年更加尖锐的关税战争中,美方除了想要迫使中国扩大进口、降低壁垒,减少对美出口,从而缩小贸易逆差,保护本土制造业,尤其是钢铁、铝业等传统产业之外。
其深层次也是想要拖慢中国经济发展节奏的意图,遏制中国崛起,试图通过贸易手段削弱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尤其在高科技领域实施针对性限制。
但此次发起的关税战不仅未能实现美方宣称的“保护本国产业”和“贸易平衡”目标,反而引发了多重反噬效应,还严重损害了自身经济和全球供应链,可谓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关税成本最终还是由美国消费者承担,美国消费者承担了加征关税92.4%的成本,家庭年均开支增加1300美元,关税引发的物价上涨进一步推高通胀,削弱了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撼动了美元霸权体系。
制造业、零售业等依赖进口的行业成本大幅攀升,削弱了企业竞争力。
美国汽车制造商因零部件关税上涨,生产成本增加,导致部分企业利润压缩甚至亏损,关税战迫使跨国企业重新布局供应链,增加了物流和生产成本,面对美国关税压力,各国加速区域贸易合作,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美方对于中国第二次的重大误判则是在南海、台海等领土主权问题上,美方严重低估了我国守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决心与底线,美国长期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试图通过军事威慑遏制中国发展,中国始终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从未主动挑起过一场战争,这种冷战思维导致美方对我国的军事态度形成了巨大的误判。
2016年南海仲裁案期间,美国派遣两大航母战斗群向我国施压,断言“中国不敢军事硬刚”,但我国迅速集结百艘舰艇实弹演习,携带轰-6K挂弹巡航,东风-21D战斗机进入战备,迫使美军在72小时后撤离,并在十年内迅速建成25艘052D型驱逐舰,福建舰电磁弹射技术超越美国福特号,南海岛礁军事设施使美“航行自由”沦为象征性行动。
从长线发展视角去看,美方对我国高精尖技术发展与封锁上也是一场深深的误判,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美国联合西方盟国组建巴黎统筹委员会立刻对我国的技术发展进行了制裁与封锁。
这个组织将中国纳入与苏联同等严格的禁运清单,对中国的禁运项目比对苏联多出500余种,涵盖从民用机床到军用雷达的全方位技术封锁。
类似与这种技术制裁情况在此后从未停息,但却直接激发出了我国自主创新浪潮。
从“两弹一星”时期西方技术封锁倒逼核武器自主研发,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撤走专家后中国航天技术自主突破,都像我们证明了外部封锁虽会短期延缓技术进程,但长期看反而加速本土创新生态的构建。
美国对我国误判并未孤立事件或者是标志性事件,而是植根于文明逻辑的根本性错位,当霸权冷战思维遭遇“不对称智慧”与文明韧性,战略偏差误判一定会成为历史的必然结果。
来源:
张术环,龚培河,《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山东大学出版社
《南海局势及南沙群岛争议: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新华网
张彬,江海潮,《美贸易争端、贸易剩余分配与贸易平衡》
《15次国庆阅兵,15次影像记录,"新影"积累宝贵影像档案》,中国军网
更新时间:2025-08-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